當心“實習搶跑”留下隱患

汪昌蓮

“我是大一學生,目前有3段實習經歷”“從大一開始實習,畢業有4年‘工作’經驗”……記者在多個網絡平臺瞭解到,“卷實習”已經成了熱門話題。越來越多大學生提前實習,學業與實習很難完全兼顧。(見8月18日《工人日報》)

很多企業在招聘時常常有這樣的要求:“有工作經驗者優先”“有×年以上工作經驗”。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前實習”成爲大學生簡歷上的“加分項”。然而,當學生放棄課堂奔赴職場,這場看似“搶先一步”的競賽正異化爲破壞教育生態的“犯規搶跑”,這亟須各方反思與糾偏。

“提前實習”越來越“卷”,與學生的焦慮心理和部分企業的功利心理密不可分。部分學生將實習經歷視爲就業“敲門磚”,陷入“越早實習越有優勢”的誤區。某高校調查顯示,超過30%的大一學生已有實習經歷。部分企業將實習生視爲廉價勞動力,降低招聘門檻,提供低技術含量的重複性工作。比如,此前就有報道稱某互聯網公司大量招募低年級實習生從事數據標註工作,既無專業指導,也無成長空間。

這種本末倒置的實習搶跑,一方面讓教育質量面臨較大風險,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和工作崗位,專業知識不足的“先天缺陷”可能會導致更多難以預料的問題。另一方面傳遞出扭曲的職場信號:實習不是能力培養,而是“提前預支廉價勞動力”。

破解困局,需重塑實習的本質與邊界。首先,高校應根據專業特點優化課程設置,明確實習的年級門檻與能力要求,推動產教融合,讓實習與理論教學形成有機銜接。再者,企業須摒棄廉價用工思維,與高校共建實習基地,提供具備技術含量與成長性的崗位,既讓實習生有收穫,也讓企業有活力。此外,社會需扭轉“唯經歷論”的就業觀念,用人單位應更注重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避免將實習時長作爲單一的考量內容。

教育是深耕細作的長期工程,實習是理論教育的實踐延伸。“犯規搶跑”傷害的不僅是學生的成長節奏,更是整個社會的人才培養根基。唯有敬畏教育規律,平衡好學習與實踐的天平,才能讓實習真正成爲助力學生成長的階梯。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