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交、國防與國安齊步走 臺灣行政外交的戰略新常態

▲林佳龍出席「華沙安全論壇」,與波蘭總理圖斯克同框並發表「再造全球民主供應鏈」專題演說。(圖/翻攝自Facebook/林佳龍)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日前在波蘭華沙安全論壇期間,臺灣的外交版圖悄然出現一場結構性的變化。外交部長林佳龍、國安會諮詢委員徐斯儉,以及國防部情報次長謝日升,分別以不同身分登上國際舞臺,卻形成同一幅主權能見度的圖像。這不只是外交場合的突破,而是行政外交全面升級的象徵──臺灣正在以制度化行動,逐步跨越中國封鎖,打造屬於自己的「主權行動空間」。

從「雙部會出訪」到「三體並進」 行政外交的全方位展現

幾周前,外交部與陸委會首度同步出訪歐美及東南亞,開啓跨部會協同行動的新模式,如今這個概念已延伸爲「三體並進」──外交部、國安會與國防部同時在國際論壇中發聲。

林佳龍出席「華沙安全論壇」,與波蘭總理圖斯克同框並發表「再造全球民主供應鏈」專題演說;徐斯儉代表國安會,與美軍前阿富汗指揮官裴卓斯對談,提出「建立非紅供應鏈」構想;謝日升更以現役將領身分、着軍服出席論壇,成爲歐洲主辦安全會議史上首位公開亮相的臺灣軍官。

這樣的組合,正是「行政外交」的具體化──不再只是外交部的獨角戲,而是整個行政體系在外交戰線的全方位展現。對歐洲而言,這不僅是臺灣的曝光,而是主權能見度的再定義:臺灣不再只是區域議題的旁觀者,而是制度與安全議程的參與者。

立體的臺灣主權展示 從制度到安全的全面能見度

林佳龍、徐斯儉與謝日升三位官員,分別體現了臺灣主權展現的不同層面。林佳龍以外交部長身分與波蘭「民主社羣」(CoD)簽署合作備忘錄,象徵臺灣正式進入全球民主制度網絡,並以「民主自由是臺灣的DNA」爲核心論述,將價值外交轉化爲制度性合作,開啓規則輸出的新起點。

徐斯儉則在華沙安全論壇上扮演戰略外交的關鍵連結者,警示中俄聯盟的聯動威脅,明確傳達「若臺灣有事,歐洲也會有事」的安全共榮觀,使歐洲將臺灣視爲自身防線的延伸。

至於謝日升身着軍服出席論壇,象徵臺灣軍方首度被納入北約友軍的安全對話體系,標誌着國防外交的突破與正當化。三者合而爲一,構成制度、戰略與軍事三層互補的「主權展示架構」,讓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存在,不僅被看見,更被視爲能對話、可合作的民主力量。

▼謝日升身着軍服出席論壇,象徵臺灣軍方首度被納入北約友軍的安全對話體系,標誌着國防外交的突破與正當化。(圖/翻攝自YouTube/ Warsaw Security Forum)

國際局勢的新現象 臺灣從象徵露臉到制度常態

這些發展的共同特徵,是「去象徵化」。臺灣長期以來的外交突破,多以「露臉成功」作爲成就衡量;但這次華沙行動的意義,在於「制度常態化」。當臺灣外交部、國安會與國防部能在同一平臺上進行政策對話,意味着國際社會開始接受臺灣作爲「功能性主權行爲體」的角色。這種角色雖未獲正式承認,卻已在實務層面建立制度地位。

對比過去中國強勢封鎖、壓制我方與歐洲官方互動,如今臺灣卻能透過多層次的行政外交建立制度連結,說明國際局勢正出現「臺灣例外」的新現象。

這不僅是因爲臺灣民主價值獲得共鳴,更因各國逐漸意識到──與臺灣的合作,本身就是維護國際規則秩序的延伸。

主權 不必等待承認

在全球威權勢力相互支援的時代,臺灣的行政外交不只是爲了「被看見」,而是爲了「能行動」。外交、國防與國安的並進,標誌着臺灣主權能見度的制度化。這條道路沒有捷徑,但方向明確:唯有持續推動跨部會外交、強化與歐洲及理念相近國家的制度對接,臺灣才能在國際體系中確立「行動中的主權」。

這正是「從參與到塑造」的轉變。當林佳龍談「民主火焰」、徐斯儉提「非紅供應鏈」、謝日升穿上軍服踏上華沙的舞臺,這些並非各自爲政的行程,而是同一條戰略主線上的節點。

臺灣正以行動讓世界重新理解──主權,不必等待承認;它可以透過制度與行動,自己點亮。

▼在全球威權勢力相互支援的時代,臺灣的行政外交不只是爲了「被看見」,而是爲了「能行動」。(圖/記者黃克翔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