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開始塌陷,我們該如何保住自己?
前幾天,大家流行對ChatGPT下指令:『用XX專家的觀點,幫我擬定可執行、變身成專業行家的計劃。』我突發奇想對 ChatGPT 下的指令是:「請用成道者的角度,幫我擬一個兩年內可以『成佛』的修行計劃。」
結果 AI 還真的給出了一份計劃表。
不過,內容之嚴苛,除了超人與佛陀本人,大概沒有哪個正常人撐得住。就算真的照表操課,可能還沒成佛,就先精神異常了吧。
這段經歷讓我忍不住思考:在這個 AI 時代,「內化」會不會正漸漸被遺忘?
從前得經年累月苦練的本事,現在一鍵就能產出;知識、方案、靈感都能外包給演算法。
但 AI 幫不了的,是我們的肉身沒有進化得那麼快。
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身體會疲倦,長時間盯着螢幕,即使不思考,藍光也會擾亂大腦節律。
更別說每當世界有災難傳來,打開社交平臺,迎面而來的都是焦慮與過載。
人類,是無法永遠全神貫注的。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當我覺得四周開始「塌陷」、自己已經無法再承擔更多時,我會怎麼做,才能不被大環境拉進更深的谷底。這是一份我自己的『能量策略』:
1. 切斷連結,獨善其身
很多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能會對「獨善其身」感到意外,畢竟多數教義都強調慈悲與同理。
但當你感覺自己快被負能量淹沒,請記住:你自己,也是『衆生』之一,甚至是你宇宙中最重要的那個。
你若沉沒,世界即沉沒;你若圓滿,世界纔有機會圓滿。
所以,請勇敢切斷讓你感到心煩與耗竭的人事物,哪怕只是關掉手機的螢幕,暫時遠離那些爭論、批評與叫囂。
有句佛偈說得好:「一切是非莫管,直取無上菩提。」
必要時,請讓這句話成爲你的結界。
2. 水療淨化:用水幫你洗去沈重
水,是最神奇的療愈載體。
很多宗教儀式裡,都會以水爲媒介來進行祝福與淨化。
淋浴時的水柱,就像模擬瀑布,不只能洗去污垢,也像是在沖刷整天累積的煩躁與灰塵。如果能泡澡更好,加入一點浴鹽或精油,讓身體沉入水中,去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SPA 之所以紓壓,並不只是因爲異國風情的儀式感,而是因爲水,本身就是地球給我們最溫柔的療愈力。
3. 靜坐冥想:把自己接回來
我走過不少身心靈探索的階段,慢慢體會出:靜坐與冥想,其實不太一樣。
冥想常會加入觀想與引導,比如天使、宇宙、光之泉;而靜坐,則是單純地「靜靜感受自己」。
有時候,不做,反而做得更多。
每天只要靜坐 5 到 15 分鐘,去感覺自己的存在、聆聽內在流動,清楚自己和外界的界線,再回到日常時,你會發現——生命的質感改變了。
若你偏好閱讀,也可以選本讓心沉靜的書,不論是佛經、老莊、論語,或《我可能錯了》、《蔡康永的情商課》,用一種「伸懶腰」的態度,輕輕接觸一些超然的思想,把自己從世俗的角色與焦慮中抽離出來。
4. 善用五感:讓感官變成救生圈
若你覺得前面三種方法太難,那麼,請善用你的感官。
像最近臺灣中南部下了一整週的雨,一位文友留言說她被困在租屋處,聽着雨聲與除溼機運轉聲,心情都快發黴。
這種狀況,高緯度國家稱爲「季節性憂鬱」,他們會建議使用黃光燈泡模擬日照、提升室內照明,確實能改善心情。
此外,芳香療法也很有效。
不必用到薰香臺,滴幾滴甜橙、葡萄柚、肉桂精油在面紙上,隨手嗅聞,都能刺激邊緣系統、提升情緒。這些都經過正式醫學研究,是真的有幫助的。
直到截稿前,窗外的雨仍然沒停。
但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像你心中點亮一盞小燈。
如果你也覺得世界開始塌陷了,那麼請收下這份照顧自己的指南。願我們一起,站穩自己,再迎向下一次晴朗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