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重塑“詩與遠方” 青年如何走得更遠

5月16日,北京,中國青年報社舉辦以“青春作伴 錦繡山河”爲主題的“人工智能時代如何行走”創新實踐思享會,(左至右)中國青年報社記者張詩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鄧寧、四川省九寨溝管理局數字信息中心主任陳浩然、北京昌平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吳振平、攜程集團公共事務部總監陳敬龍參加圓桌對話環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幾秒鐘快速生成一份旅行攻略、虛擬導遊介紹景區裡的一磚一瓦……AI時代,“詩與遠方”正在被重新建構。當“說走就走的旅行”變成算法推動的行程,我們應如何守護探索世界的初心?當旅遊產業逐步智能化,年輕人如何成爲“弄潮兒”,而非時代的旁觀者?

在第15箇中國旅遊日到來之際,一場以“青春作伴 錦繡山河”爲主題的“人工智能時代如何行走”創新實踐思享會在中國青年報社舉辦。AI和文旅如何融合?如何在行走中觸摸人工智能時代的脈搏?在思享會的圓桌對話中,高校學者、文旅從業者、互聯網平臺代表們給出了他們的回答。

AI構建“詩與遠方”新形態

“當AI融入生活後,旅遊業將是被影響的行業之一。”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鄧寧的觀察中,這一代年輕人對AI的接納度很高。他發現,今年“五一”假期,許多年輕人用深度求索(DeepSeek)等大模型製作出行計劃和攻略,“他們願意嘗試新的工具,但不限於AI給出普通的推薦線路,更希望有一些個性化的、體驗感強的、本地化色彩濃的線路設計”。

北京昌平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吳振平也發現,近幾年,AI正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出行方式。過去人們去京郊旅行,需要查看攻略、報旅行團,現在只需要輸入個人喜好,AI就可以推薦吃什麼、住什麼、怎麼到達、可以購買哪些產品,甚至能預判體驗效果。

AI讓大衆出遊方式發生改變,也爲旅遊從業者提供“好幫手”、帶來“新考題”。吳振平告訴記者,AI的應用有助於文旅行業效率提升。例如在景區管理方面,AI能分析遊客流量數據,預測高峰期,幫助優化疏導方案;做推廣時,AI通過分析消費數據,能把旅遊產品精準推給感興趣的人。

“現在得學會和AI搭檔幹活兒。”吳振平說,“以旅遊策劃爲例,要先用AI出創意點子,再結合專業知識和本地特色,打磨出更吸睛的旅遊產品”。

“我們需要積極擁抱AI、擁抱這個時代。”在吳振平看來,景區的工作管理模式也要不斷適應新形勢。傳統旅遊依託的是自然資源,景區依靠門票經濟,而AI時代,更要發展創意經濟、體驗經濟、流量經濟。

“人工智能給了我們一個更大的可能性: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形成良好共生,避免過往的閉門造車。”攜程集團公共事務部總監陳敬龍在圓桌對話中說。

他也提醒,平臺雖能通過用戶過往的消費習慣,結合AI數據自動生成旅行方案,但在解決個性化及突發問題時還存在一定技術壁壘,仍需專業人才結合產品技術進行分析。“在文旅場景使用AI應注重以人爲本,技術服務於情感體驗與文化價值,而非取代人文互動;根據需求選擇技術,避免‘一刀切’式應用。”

在AI技術生態中重構價值定位

今年“五一”假期,關於“九寨溝的調度能力太強了”的討論一度“衝上熱搜”。在接待達到最大日承載量4.1萬人次的情況下,九寨溝景區通過智慧管理系統,將核心景點遊客密度控制在合理範圍,實現“靜美與秩序雙向奔赴”。

圓桌對話中,四川省九寨溝管理局數字技術中心主任陳浩然介紹,九寨溝從2001年開始建設智慧化景區,從2003年到2017年經歷了數字九寨、智慧九寨等階段。現在,智慧九寨平臺已整合AI監控、生態監測等功能,建立了一套較爲完整的智慧管理體系,吸引了大量技術人才加入智慧景區建設。

AI推動着文旅行業轉變,助力景區變得更加“智慧”,也在吸引青年人才加入新職業。年輕人如何抓住機會、在新的AI技術生態中重構自己的價值和定位?

“在AI和文旅結合的浪潮裡,年輕人憑着對技術的敏銳嗅覺和創新能力,可以成爲文旅升級的主力軍。”吳振平舉例,團隊裡的青年就用AI視覺算法和AR技術,爲明十三陵打造“AI導遊+AR實景穿越”系統,讓昌平的歷史場景“活起來”,把靜態的遺址變成能互動的文化課堂。

鄧寧告訴記者,許多高校正在培養學生對AI時代的適應能力。

首先是通識性工具的使用,要讓AI的使用成爲“新時代的計算器”。其次,AI能夠爲專業能力提供輔助。“旅遊領域的AI並非絕對意義上取代人,而需要人機協同。學生需要掌握如何更好地使用AI工具進行旅遊業務的實踐,例如製作旅行攻略、旅遊產品優化、旅遊體驗的設計等。”鄧寧說。

此外,還需要培養創新思維,發現AI時代的機會。鄧寧鼓勵青年學生參加各類比賽和創業項目,突破思維定式,真正“入局”AI時代。

AI時代,青年如何行走

AI時代,年輕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行走?在陳敬龍看來,AI優化的是“可量化”的旅行效率,如時間、成本等,但旅行中的人文價值,比如意外發現、深度體驗、情感連接,難以被算法量化。適度依賴AI可提升效率與便利性,尤其在信息處理、基礎服務層面。但過度依賴AI可能導致體驗同質化、人際互動減少,甚至因技術故障引發挫敗感。

“別忘了,旅行最美的風景永遠藏在算法之外的人文溫度裡。”陳敬龍說。

“AI時代的青年行走具備兩方面的含義。”鄧寧表示,首先是廣義上的“行走”,無論是否從事旅遊行業,都要“走出去”。

“我希望青年一代能走出去,看一看這個真實的世界,而不是由互聯網和AI來告訴你。”鄧寧說。譬如九寨溝水的顏色,難以用語言形容,也很難用AI還原,“走到現場用眼睛去看,才能真切感受到什麼是‘九寨藍’”。

其次是專業領域的“行走”。鄧寧建議,青年學生需要真正深入行業,瞭解更多旅遊的規則與規律。例如AI時代的旅遊定製師,需要將專業觀察與AI的數據分析結合,用AI工具去服務人,“這是年輕人未來可以着力的”。

“你們趕上了幾十年來一次新的旅遊行業變革機遇。”在圓桌對話的結尾,鄧寧說,“AI時代,鼓勵廣大青年順勢而爲,不忘行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