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張億元房票閃亮登場,廣州樓市引入“活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抒穎 廣州報道廣州樓市的“鮎魚”開始動起來了。

近日,廣州市天河區成功開出面額高達1億元的房票,這是天河區自主實施儲備項目發出的首宗房票,而且刷新了廣州市單張房票面額的最高紀錄。目前,被收儲方已成功運用1億元房票,簽訂物業購買合同。

房票制度,正在成爲廣州樓市的“活水”。

2024年1月4日,由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的《廣州市房票安置實施方案》經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此後廣州各區紛紛積極發放房票。截至目前,天河、荔灣、黃埔和南沙等區域,均有通過房票安置的案例出現。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房票安置正在加速推進的過程中,被安置方目前觀望者不在少數,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房票安置預計將成爲主流。而隨着房票安置的陸續落地,廣州樓市也有望在這些活水的帶動下,實現企穩,築底成功。

房票激活樓市

天河區這張1億元房票,持有方是企業。

據悉,此次億元級房票的發放,是天河區創新收儲補償模式、優化資源配置的關鍵舉措。它不僅爲傳統企業提供了靈活高效的物業,實現經營場所的煥新升級,更有效激活了區域房地產市場。

除了此次發出的大額房票,天河區目前正在推進中的城市更新項目,都有一定比例計劃通過房票實現安置。

以柯木塱村爲例,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材料,柯木塱村爲居民提供了9個樓盤進行選擇,分別是城投天禧、中建精誠壹號、天河麓譽府、慧源山莊、天河都薈、能建天河麓譽府、聯投文津府、天河潤府和珠江花城。

一位柯木塱村的村民就表示,“雖然更想原拆原賠,但房票安置是趨勢,提供很多的樓盤選擇也引導我們選擇房票的方式。”

這的確是政策、市場等各方面作用的結果。從現實的情況分析,房票安置在推進城中村改造進度以及穩定房地產市場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也爲各方所接受。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分析稱,2024年,廣州發佈了房票安置辦法,一方面用好安置新政,儘量實現商品房平價和優惠銷售,特別是對選擇房票安置的模式;另一方面,也降低拆遷戶的安置預期,部分原址安置改爲就近房票安置或根據需求安置,從而讓供需實現匹配,儘快實現安置,縮減過渡週期,在解鎖多方訴求,穩定樓市的同時,達到多方共贏的目的。

從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來看,房票安置的確對市場有明顯的激活作用。中指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月天河區網籤992套,環比5月增長83%。

從成交主力來看,納入房票安置的小區成交量去化明顯更好。據悉,近期天河區東部多個樓盤的成交量大幅增加。其中凌塘村附近的中建天河精誠壹號在1到5月總共成交20多套,6月單月就成交148套。珠江花城、天河壹品、天河麓譽府等都是從前5個月月成交幾套或十多套到6月成交近百套。

廣州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房票安置對於被納入範圍的項目肯定是利好,“現在市場比較平淡,很多樓盤1個月可能只有個位數的成交,如果被納入後,1個月能夠有幾十套的銷量,對單個項目將會有很明顯的帶動作用。”

廣州樓市“穩定器”

房票安置被從業者寄予厚望,核心原因在於廣州樓市今年表現較爲平淡。

黃韜表示,“現在廣州樓市的價格已經是在底部,即便以價換量也不會很明顯的效果,所以多數開發商採取的方式是觀望等待。”

一位全國性房企廣州公司的人士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我們在廣州的項目去化流速一般,而且在我們內部的排位上,在廣州拿地的意願也不是非常強烈。現在市場更喜歡安全、去化快的項目。”

因此,城中村改造所帶來的增量被認爲是有望推動樓市企穩的重要力量。

正因爲投資、銷售兩端表現平淡,房票安置所帶動的銷售量才顯得十分解渴。目前,天河,黃埔、增城和南沙等區域,均在探索房票安置的方式,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截至5月,黃埔通過房票安置模式累計完成認購商品房超1100套,去化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拉動資金流轉超20億元。九佛街道楓下村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黃埔區第一單跨區使用房票。其房票涉及黃埔區、增城區以及從化區共14個商品房項目,黃埔區外認購房票達68套。

南沙則於上月開啓發放房票,2025年6月16日,南沙舉辦首批房票頒發儀式,向18名被徵收戶發放總額超5000萬元的房票憑證。憑藉房票,安置戶可在南沙“房源超市”的12家房企、超1400套商品房中自主選購,極大滿足多樣化的住房需求。

隨着房票安置持續釋放購買力,市場普遍認爲這有助於廣州樓市的築底企穩。

李宇嘉分析稱,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城中村改造是廣州商品房市場的重點推動力量,但近年來,隨着舊的改造模式難以爲繼,新的改造模式落地存在探索的週期,導致商品房市場動力被削弱。“舊的模式下很多項目停工,村民難以回遷,改造主體或地方政府還要承擔過渡費,改造主體承擔融資的成本,對各方的訴求滿足都是不利的。”

李宇嘉表示,當前房票安置基本達成共識,下半年將成爲穩定樓市的重要動力。同時,舊改釋放出新增空間,也將成爲廣州補齊公共短板、招商引資和房地產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