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休等於多上7年班”:這屆打工人開始抵制單休!

近日,“單休比雙休多上7年班”的話題又成爲了職場人熱議的焦點。

有網友對比發現,按照單休每週多上1天班來計算,假如從22歲工作到65歲,單休制比雙休制大概要多工作7年的時間!

評論區的打工人們也紛紛調侃:單休也配叫休息嗎?那叫“喘口氣”!

的確,單雙休的區別不僅體現在休息時長上,更是涉及到了生活質量、工作前景、身心健康等諸多方面。

於是,抵制單休,開始在這一屆打工人中盛行。

01 付出≠回報‍,工作積極性遭打擊

@吳野在跳槽到一家初創公司時,就是看中了公司所承諾的“高薪單休”。

入職後他卻發現,單休是真的,但高薪是假的。一週6天連軸轉不說,有時甚至因爲項目壓力大,完不成KPI,工資被扣,收入遠不如從前。每次說起這個問題,老闆還特別喜歡PUA,說年輕人要多奉獻少計較。

僅有的一天休息,在處理完生活瑣事後,就再也沒有力氣娛樂放鬆了。想起雙休時能有完整的兩天時間去調整狀態,恢復元氣,此刻的吳野只剩一聲嘆息。

對於很多職場人來說,工作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生活。

可事實上,單休讓職場人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犧牲了休息與生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

這種薪資與休息時間的不匹配,讓職場人深感無力與不公,極大地打擊了工作積極性,自然會引發對單休的抵制。

02 人均身兼數職‍,職業發展通道受限

從事新媒體運營的@陸苒就是當代單休人的縮影。今年初,陸苒所在的公司以市場環境不佳爲由,實行了人員優化與單休制。

此後,陸苒每天從早到晚,一個人就要完成內容策劃、視頻投流、用戶運營、數據分析等多項工作。本想通過業餘時間,學點技能,考個證書,爲今後的職業發展增碼。現在看來,根本無望。

相反,張雪峰的公司“峰學蔚來”就一直推行着“上四休三”制。公司還爲入職滿3年以上的員工承擔50%的深造學費,鼓勵員工不斷自我提升。超友好的人性化制度,換來了員工滿意與公司良性發展的雙贏局面。

其實,企業推行降本增效無可厚非,但絕不能以犧牲打工人的利益爲代價。一味對休息時間無情擠壓,身兼數職的員工就會困在繁重的工作之中,時間一長,反而效率低下,不利於企業的長久發展。

而對於職場人來說,當疲於奔命成爲常態,個人成長和職業晉升的通道就會被堵塞,無法獲得專業技能的深化和拓展,必然會對單休制度產生不滿。

03 高壓模式過載‍,身心健康亮紅燈

電影《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中,男主人公瑞奇爲了維持家庭生計,成爲了一名貨車司機。這份工作要求他每週至少要連續送貨6天以上,每天工作14個小時。

長期的高壓工作,讓他沒有時間吃飯、上廁所,頭疼、腰疼更成了家常便飯。送貨途中也時常狀況百出,工作一天下來,身心俱疲。

一次上班路上,瑞奇由於睡眠不足打着瞌睡一路逆行,差點就釀成慘劇。精神崩潰的瑞奇坐在車裡大哭,他開始質疑自己,也質疑起這份工作是否還有繼續的必要。

要知道,身心健康纔是一切的基礎,沒有了健康,再多的金錢和成就都沒有了意義。

當職場人開始對單休心生牴觸,並非是他們不願意努力工作,而是對更合理的工作制度與生活方式的追求與嚮往。

04 單休困境下的職場人‍,該如何破局?

相信,沒有人不愛雙休,但已經困在單休裡的人,或許各有各的難處。不管怎樣,單休都不該成爲導致職場人利益受損、發展受阻或是忽視健康的因素。

1.知曉法規,明確標準,爭取權益

知曉《勞動法》相關規定,如企業實行單休制,超出法定周工作時長的部分,應依法支付不低於150%的加班工資。因此,在簽訂勞動合同時,要再次明確薪資構成、工作時間、加班補償等關鍵條款。

如果已經在職且發現薪資不合理,收集好加班證據、考勤記錄、工資流水等,通過勞動監察部門或勞動仲裁維護自身權益。

2.利用碎片化時間,實現彎道超車

通過時間四象限法則提高整體效率;利用上下班坐地鐵時間瞭解行業前沿知識,拓寬視野;學會用番茄工作法有效提升業餘時間的學習專注度等。

持續學習與積累,尋找合適時機,跳槽到更好的平臺,擺脫單休困境,實現職業發展的彎道超車。

3.尋找多維度生活支點,有效釋放壓力

忙碌中要學會尋找多維度的生活支點,維護身心健康,幫助能量恢復。

比如:抽出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聚,交流情感,緩解緊張情緒;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如運動、音樂、閱讀等,找到生活的樂趣,釋放工作壓力。

祝願大家都能擁有理想的工作,舒心的生活,在更健康更和諧的職場環境中收穫成長!

一起打職球

根據智聯研究院數據研究表明,2024年44.6%的職場人休假5天以上,32.8%的人全年無休,貿易/批發/汽車/加工/製造行業全年無休佔比最高,達38%。

你的工作/休息模式是? ‍

來源 | 智聯招聘(ID:zhaopin-com)

作者 | 伊一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