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橋施工水準「核電廠等級」!交通部揭艱辛歷程

淡江大橋16日舉行合龍典禮,典禮前工區開放進入,車輛沿着橋面緩緩駛過,襯托出高聳主塔與放射狀纜索,象徵建設進入最後關鍵階段。(鄧博仁攝)

淡江大橋今早全橋合龍、橋面閉合,正式連結淡水與八里端,象徵工程邁入最後階段,成全球最大跨距單塔不對稱斜張橋,預計明年5月12日通車。交通部長陳世凱表示,淡江大橋工程艱困又偉大,每個焊接段都採用「核電廠等級」的施工水準,拚明年5月9日舉通車典禮。

淡江大橋計劃自2014年1月由行政院覈定後,分爲3標推動,第1標與第2標率先開工,第3標爲主橋段,於2015年完成國際競圖決標,由中興顧問公司(結合德國LAP公司與英國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獲選負責設計。

淡江大橋工程邁入最後階段。(蔡明亙攝)

由於主橋橋型特殊,且施工位置位於淡水河口,受強風、潮汐及複雜環境影響,施工挑戰極高,致使2017年至2018年間共經七度招標流標。其後經檢討調整預算並提報修正計劃,於2018年11月獲賴清德院長支持覈定,計劃經費由154億元調整至212億元,其中主橋預算提高至125億元,才得以順利決標並於2019年正式動工。

後續2021年10月第1標與第2標率先通車;今日主橋段也正式完成合龍,預計2026年4月可達通車條件。整體計劃經費共計230.38億元,其中新北市政府負擔85.66億元(含淡水捷運延伸線共構工程13.3億元),其餘部分則由交通部負擔72.37億元及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負擔72.36億元。

陳世凱致詞指出,淡江大橋工程既艱困又偉大,推動過程充滿挑戰,66個節塊今日合龍,感謝各單位努力合作,爲臺灣完成最偉大工程之一,主橋段曾流標7次,即便追加預算,也要做下去。

陳世凱提到,淡江大橋的保固,希望能維持120年保持完整,整個閉合完工後,還有很多工序,希望此橋能維持120年,且特別的是,淡江大橋的每個焊接段,都是用「核能發電廠」的施工水準在施作,力拚5月9日舉辦通車典禮,並邀雲門舞集演出,也邀請大家一起「來走橋」。

公路局表示,淡江大橋的興建歷程,從無到有,走過多次流標的挑戰,靠着交通部對橋樑設計的堅持,以及行政院在經費上的支持與資源投入,與施工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才能推動這項艱鉅工程向前邁進。這段歷程展現了專業團隊的毅力與政府的決心,更體現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