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着品味上路

購物網袋、日式摺紙、郵差包等原始設計,後來都成爲設計包款的靈感。(Printemps提供)

包款以各種不同的實用性,在每個人身上成爲專屬配件。(Printemps提供)

各種不同材質創意碰撞,也能打造出全新包款。(Printemps提供)

凱莉王妃當年手提的Hermes包款,日後成爲品牌經典包款,Hermes更以王妃之名,爲此包賦予Kelly名號。(Hermes提供)

巴黎的秋天,總能讓時尚重新回到「生活」這個原點。這個9月,位於奧斯曼大道上的Printemps百貨,在女裝館6樓藍色穹頂下推出展覽《Sac, sac, sac. More Than a Bag》,成了時尚圈口耳相傳的新話題。展期從9月4日一路到10月26日,由策展人Sylvie Marot與Marlene Van de Casteele聯手策劃,她們以細膩的觀察,把「包包」這個日常物件放進歷史、文化與情感的框架中,讓人重新思考,它其實遠不只是我們手上的配件。

從收納工具變時尚符號

展覽以「包」的語源開場——從拉丁文的saccus到希臘文sakkos,象徵從原始時代的收納工具到今日的時尚符號。策展脈絡像一場時間旅行:中世紀掛在腰間的錢袋、十八世紀貴族裙襬下的暗袋、十九世紀貴婦手中的皮革提包,一路走到當代街頭的It bag,每一隻包都藏着那個時代的價值觀。從功能走到風格,不但打造出造型的革新變化,也成爲一場關於身分、性別與社會角色的對話。

Printemps展場裡的200件作品,來自40個品牌與私人收藏,從Louis Vuitton、Chanel、Prada、Longchamp、Lancel,到年輕設計師作品各顯神通,從此交織出一條包袋的文化時間軸。有的展區讓人會心一笑——Balenciaga把洋芋片袋變成精品、Moschino推出法棍麪包包、Virgil Abloh設計的油漆罐包更像是在諷刺奢華的矯飾。這些作品讓人重新思考:當「奢侈」變成幽默的題材,是否仍具有價值?

打開包包看人生縮影

另一區聚焦材質與手感。Lemaire那份近乎禪意的極簡皮革設計,和Coperni以隕石打造的Swipe bag並列展出。觀衆可以實際觸摸不同質地的樣本,從柔軟皮革到冰冷素材,每一種觸感都像是一種情緒。展覽同時也給予新銳品牌舞臺。他們不靠浮誇造型,而是用永續材質與手工細節,讓「真實」成爲奢華的新定義。

特別有趣的是策展人設計的互動環節:「倒出你的包」。觀衆受邀打開自己的包,讓那個看似私密的動作成爲展覽的一部分。每個人包裡的物件都透露了生活軌跡:有人的包裡是老舊的車票,有人的是孩子的照片,也有人僅有口紅與筆記本。正如Jane Birkin當年在節目上倒出Birkin包的瞬間,那些私人物件構成了一場微縮的人生樣本,真實得讓人難忘。

裝入故事與生活節奏

現場另一大亮點,是Lancel工坊的手作展示。觀衆可以看到工匠如何從皮革裁切、壓紋、縫製到打磨,每一個步驟都透露時間的溫度。這些被使用多年的工具、帶着磨痕的工作臺,讓人比看任何Logo都更能感受到「奢華」的本質——那是一種與人性息息相關的耐心與專注。

展覽的尾聲,藉由《Sac, sac, sac. More Than a Bag》提醒我們,這場時尚懷舊展更帶有「人與物」的哲學課。它提醒我們,手上的包也許承載的不只是東西,還有故事、性格與生活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