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41萬隻拿26萬!護理師慘被「詐中詐」 :以爲重生,是惡夢開始

▲近期不斷髮生融資公司與詐騙產業結合的案例。(圖/資料照)

記者潘姿吟、林緯平/專題報導

「不會算嗎?利息那麼高還敢借?」、「貪圖享樂纔會要借錢」,深陷債務泥沼、以債養債者,常被外界譏笑是自作自受。然而,長期關注債務人議題的學者及社工觀察,從2005年爆發的卡債風暴(舊型態債務),到近年崛起的融資租賃貸款(新型態債務),過度消費並非這羣債務人借款的主因,他們多半是經濟弱勢,爲了維持生計,先借錢應急,並非單純的「愛花錢」。

《東森新媒體ETtoday》深入調查融資業亂象過程中發現,每一位受害者的遭遇看似各自獨立,背後竟幾乎都繫於同一個轉折點:疫情。絕大多數當事人的困境始於疫情衝擊,生活壓力陡增,經濟防線瞬間崩潰。

當中就有一名在北部教學醫院擔任護理師的周小姐,歷經 3 年高壓抗疫後,一心尋求被動收入,沒想到迎來的不是喘息,而是窒息。她將全部積蓄與信貸 100 萬投入翡翠投資,結果連顆石頭都沒看到,從此揹債。爲了解套、她尋求債務整合,卻落入新型債務陷阱,被誘刷36萬「律師費」,再辦下虛構的「裝潢貸款」,還被代辦抽走41%手續費。疫情期間救人無數的她,如今,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生活,逐漸缺氧。

周小姐說:「代辦幫我向和潤申請了41萬9,400元的貸款,但扣掉手續費、代辦費、仲介費等各種費用,我實拿的只有24萬6,000元,卻要負擔全額還款,後來算一算這些收費名目,利息竟高達42%。」

▲周小姐自述遭話術而進行融資貸款的過程。

採訪中,我們詢問周小姐爲何明知仲介費用高昂仍簽約借款?她憤慨迴應:「他們的手法看似替你着想,實則想方設法讓你借更多錢。且律師事務所不斷灌輸『融資貸款款項也能納入債務協商』,當時我認爲後續仍需他們幫忙處理債務,不想得罪對方,就簽了下去。」

▲吳宗升長期關注債務人議題。(圖/記者潘姿吟攝)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宗升指出,當前許多融資公司、代辦公司常自稱法律事務所或債務整合公司,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對中下階層造成二度傷害。

擁有10多年協助債務人經驗的李姓社工補充,新型態債務大量出現與疫情密切相關,表面原因是經濟入不敷出,但「被詐騙」引發的債務現象尤爲引人關注。過去傳統債務中罕見,現今新型債務中詐騙比例顯著上升,成爲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