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石破內閣的外交政策爲何“擰巴”?
來源:環球時報
不久前日美領導人在華盛頓舉行了會談,石破茂領導的日本內閣在處理美日關係與中日關係時所表現出的“溫差”也由此展現在世人眼前。石破茂內閣此前多次表示重視對華關係,卻在實踐中採取了損害兩國關係做法的“擰巴”行爲,體現了日本政府對華政策的反覆性。這種“反覆無常”的現象不僅反映出日本國內政治的複雜性,以及日本在當前中美關係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更與石破茂個人的施政風格息息相關。
首先,日本政治的複雜性決定石破茂難以說到做到。第一,日本保守政治瀰漫政壇,日本政界的親美路線與“恐美”思維如影隨形,石破及其追隨者不願被貼上“知華”“親華”的標籤,其在對華關係上進行“冷處理”,有利於石破內閣的相對穩定。第二,石破本人在自民黨內派系力量較弱。作爲在黨內被邊緣化多年的政客,石破茂難以直接挑戰黨內勢力盤根錯節的保守派系。在外交政策方面進行反覆權衡後,迎合在黨內具有較大共識的“美日同盟”政策取向,對目前的石破內閣而言是較爲穩妥的選擇。第三,外交上“以美國爲主”的理念在日本政界依然具有衆多擁躉。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對日本政治、外交乃至軍事上的控制力、影響力仍然強勢。若選擇鋌而走險、“背刺”美國,其代價完全不是日本可以承受的。
其次,石破內閣試圖在中美關係上追求“相互對衝”。石破茂上臺以來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求某種平衡,形成既不完全倒向美國,也不完全偏向中國的“獨立性”,力求最大限度確立具有石破茂色彩的外交特色。石破內閣在外交實踐中側重改善乃至加強中日關係來對衝美國新政府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其對華釋放“堅持中日戰略互惠”、一箇中國等信號,同時繼續維持美日同盟關係、炒作臺海話題、主張增強軍備等,就是其外交平衡策略的突出表現。在該策略的指導下,石破內閣大概率會繼續利用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需要,來“對衝”中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日益增強的影響力,爲日本在周邊外交的過程中謀取現實利益。
再次,“穩定第一”一直是石破茂長期主張、遵循的政治原則。石破茂在內政上一直求穩,如何在當今日本政壇“朝小野大”的不利格局下,尋求在國會通過新財年預算案、獲得參議院選舉“巧勝”,以及規避在野黨針對內閣提出的不信任案,成爲其能否繼續執政必須面對的三大難關。在這種情況下,石破內閣在外交等領域迎合黨內反對派乃至在野黨的主張,也就成了其追求內政穩定的前提。
“求穩”的外交政策不僅是石破茂構想下日本應對複雜國際局勢的需要,也與石破內閣的經濟政策相關。石破茂上臺後提出“地方創生2.0”計劃,試圖吸引包括中資企業在內的各類投資,以推動日本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糾正資源過於向東京集中的問題,並緩解“老齡化”“少子化”的嚴峻態勢。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構建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既呼應了日本業界希望加強中日經貿關係,以在中美競爭的大背景下爭取更多經濟利益的現實訴求,也能夠成爲有效對衝美國新政府加徵關稅等負面因素的迂迴破解之策,爲其經濟政策的實施提供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客觀而言,自競選自民黨總裁成功並當選日本首相以來,石破茂爲改善在岸田文雄執政時期陷入低迷的中日關係釋放了不少較爲積極的信號,也爲中日在外交、經濟等領域的交往推出了一些務實舉措。要使中日關係的改善更進一步、真正實現中日關係的互利共贏,石破茂就不能爲日本政界的“怪圈”所困,在堅持中日戰略互惠大局上能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不斷尋求達成更多新的共識。與此同時,日本在對美和對華政策之間尋求“平衡”的做法無可厚非,但需摒棄打着改善中日關係的幌子、採取充滿投機性“權宜之計”的行爲。發展怎樣的日美關係是日本自己的選擇,但日本政府不得動輒“打臺灣牌”挑戰中國底線、損害中國核心利益,不應對中國的發展說三道四,更不應以損害中日關係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爲代價。(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