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臺灣之盾」 國防部以防空系統與雷達融匯為擊殺網

圖爲國防部。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影

總統賴清德在國慶演說宣佈打造「臺灣之盾」(T-Dome),國防部表示,持續籌購新式防空武器,並整合現有自制、外購等防空系統(shooters),以自動化C5ISR,鏈結各式雷達等高效能感知裝備(sensors),融匯爲多sensor搭配多shooter的擊殺網。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23日邀請國防部長顧立雄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國防部今天將業務報告書面紙本送交立委國會辦公室。

針對「臺灣之盾」政策,國防部指出,依賴總統「臺灣之盾」政策指導,持續籌購新式防空武器;並整合現有自制、外購等防空系統(shooters),以自動化C5ISR,鏈結各式雷達等高效感知裝備(sensors),融匯爲多sensor搭配多shooter的擊殺網,可依威脅選派適切攔截武器,形成多層次、嚴密的空防之盾,確保空防安全。

國防部也在報告提到,空軍配合防空飛彈、陸用雷達及「MQ-9B無人機」獲裝,調整防空、戰管及飛行部隊編組,以強化情監偵、預警、整體防空及空中作戰戰力。

對於前瞻應用新興科技,國防部指出,開源情報、人工智慧、無人載具、蜂羣協同、自主航行等新興科技,結合傳統載臺建構的智慧化作戰體系,在現代戰爭殊爲重要,尤其人工智慧導入軍事領域,實現情報蒐集與分析即時化,大幅提升指揮決策速度及監偵預警能力,後續將透過建立人工智慧輔助的戰場管理平臺,形成智慧網絡,確保作戰決策即時精準,提升整體作戰效能與擊殺速度。

國防部表示,國軍積極紮根國防自主,持恆投入科技基礎與應用研究,整合國內產、學、研界科研能量,引進新興技術加速國防創新,助益戰力提升與防衛韌性。

針對先進國防科技研發,國防部表示,置重點於無人載具及反制偵搜、大氣水文搜研及艦艇製造、資電通訊及網路防護,以及航太動力及飛彈、武器系統,人員裝備及創新/不對稱技術等領域,民國114年計執行130案。

國防部提到,中科院加速研發尖端武器系統,與國內廠商合作開發的項目,包括寬頻固態功率放大器、水下無人載具自主航行技術、飛彈影像處理模組等共計27項關鍵技術,國防部國防創新小組(DIO)運用多種途徑,籌獲新興科技產品,規劃於115年籌獲繫留型無人機、人攜式刺針飛彈模擬器及新式野戰型氣象觀測系統等裝備,以小批量採購及測評驗證,做爲後續量產依據。

國防部說明,同時辦理衛星影像AI自動辨識、擴增實境智慧作戰系統及智慧化倉儲管理系統等案公開徵集作業,規劃115年委由民間廠商原型開發,亦運用國科會「產業化圓桌會議」機制,執行國軍無人機6項、資安類3項發展需求,分別由經濟部及數發部公告評選,納入補助計劃,鼓勵產業積極投入,使國軍獲得所需武器裝備,同時促進民間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