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主供應鏈 確保新創技術迴流臺灣
國際民主供應鏈的國家政策及重點
臺灣倡議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魏聰哲15日在專訪中指出,臺灣要美國爲首的高科技需求國家確認,做到「去紅色供應鏈」的保證,7奈半以下的晶片不會賣進中國大陸,才能真正展開伙伴聯盟的架構。我方政府在規劃過程,要記取昔日美、日簽訂兩次長達十年「美日半導體協定」後遺症,以開放態度,接受美、日半導體技術互補與產業羣聚的融合。
魏聰哲指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的想法,就是要限制或禁止高科技相關發展沒有紅色供應鏈因素,排除中國大陸的半導體技術與製造,在川普第一任總統、拜登政府就開始在談了,包括AI科技聯盟、與國家安全保障有關都在限制內,半導體晶片在疫情時變成重要的國安物資,因此纔會愈來愈成爲國際政治焦點。
基於川普政府對貿易對手國提出對等關稅,亦劍指臺灣的先進製程半導體出口美國,魏聰哲指出,1980年代的日本廠商生產DRAM,在技術、品質、交期與價格層面皆優於美國半導體廠商,因此獲得美國大型電腦廠商的廣爲採用,終而日本政府不得不與美國政府「美日半導體協定」,實際上此協定不利於日本國內產業,更影響到日本半導體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尤其日本沒有到美國設廠生產。
半導體產業發展至今,已是明顯的國際分工,爲避免步上日本失敗經驗,魏聰哲建議,可逐步放寬臺灣高科技產業赴海外市場設立高階生產製造據點,限制範圍不能像當年去中國大陸投資的審查。其次,可針對國內大廠赴美國、日本以及德國等先進國家的設廠或建立研發中心,如能連動衍生兩國間產業羣聚合作與技術共創效果,則給予補助與輔導等政策協助措施,但這部分需謹慎應對,畢竟臺灣與各國沒有官方關係。第三,要確保高科技業的國際佈局中,國外創新技術及應用要能迴流臺灣,帶動中小微及新創事業的成長。
他強調,這不僅有助於臺灣產業因應「國際地緣或市場政治風險」,更能加速重要產業的國際市場佈局腳步,提升產業對全球主要國家產業發展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