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羿射日、司馬光砸甕…和當年學的不一樣 網炸鍋
部編語文教材。(取材自江蘇新聞)
最近,「輔導不了孩子的語文了」這個話題在一些平臺引發熱議。一些視頻指出語文教材部分內容存在所謂的 「顛覆性修改」,比如:「后羿射日」變成了 「大羿射日」;「鑿壁偷光」 被改成了 「借光」;還有「掩耳盜鈴」 和 「掩耳盜鐘」 的混淆;網友紛紛表示震驚,認爲這樣的修改會讓人「一題不會」,疑問如何輔導孩子?
江蘇廣電總檯荔枝新聞中心報導,根據現行部編語文教材,並諮詢多位一線小學語文老師後,得出結論:所謂「顛覆性修改」 大多是自媒體誇張。在保留大衆約定俗成用語的基礎上,教材進行更爲嚴謹、規範的微調。語文教師表示,修改不僅讓學生明白語言在傳播過程中會變化,更養成批判性思維,避免死記硬背,而是理解和辨析成語的使用。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仙鶴門分校語文教師施玉潔表示,課文中的語句如 「掩耳盜鐘」 與 「掩耳盜鈴」 的變化,原典出處是「呂氏春秋」,傳統上是 「盜鐘」,但民間口頭表達演變成了 「盜鈴」。教材保留了 「盜鐘」的原始出處說明,同時對兩種表述做出解釋。施玉潔認爲,這樣的修改有助於培養孩子學術素養,理解語言的變遷過程,學會區分 「學術版」 和 「流行版」,對認知成本的增加要持開放態度。
還有 「鑿壁偷光」 和 「借光」,施玉潔說,教學中會更看重讓學生學習主人公匡衡的勤學精神,不會太糾結動詞的差異,但也會引導學生關注古籍原文。
據報導,值得思考的是網路誤傳的案例,比如 「兩肋插刀」 與 「兩肋岔道」 的區分、 「司馬光砸甕」 與 「砸缸」的討論。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古代文化史副教授武黎嵩指出,一些經典表述應當以經典爲準繩,不宜輕易改變。語文教育應重視經典,培養學生審美、情性和語言能力,提醒濫用漢字對於語文文化的傷害。
對於大衆約定俗成的說法,是否應該咬文嚼字,意見不一。武黎嵩認爲,應以傳統爲導向,保護經典;施玉潔則認爲根據情況而定,譬如保證文化傳承不走樣的學術領域,或者接納語言自然變化的日常生活裡。對金科玉律與隨遇而安,學會保持開放心態,尊重語言的多樣性。
在爭議紛紛的時代,如何平衡觀點,尋找共識,值得深入思考。
教材裡關於司馬光的內容。(取材自江蘇新聞)
網友炸鍋。(取材自江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