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髮問:如果樑文鋒讀博士,還有今天的DeepSeek嗎?
“如果樑文鋒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DeepSeek嗎?如果王興興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宇樹科技嗎?如果汪滔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大疆嗎? ”
在今天下午的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面向臺下觀衆發問,他說這個問題是他做大學校長“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王樹國沒有答案,但他說自己唯一得到時間驗證的是,“那些讀博士的,(有些)沒有他們做得好。”
他緊接着說:“那我們的教育怎麼辦?爲什麼我們想栽樹而沒有栽成?”對於這個問題王樹國有比較清晰的答案:“我們都知道,就是不改,不願改。別折磨孩子了,放開手,該飛的時候讓他們飛吧。”
“大學已經落後於社會的發展。”王樹國感慨,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隨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重塑世界。而作爲知識和創新的源泉,大學的理念要改變了。
尤其是現在有了人工智能後,AI比人類教得還好。他講了一個段子:“現在導師判別是人工智能寫的論文,還是學生寫的論文,其實特別好判別,挑不出問題來的一定是人工智能寫的,凡是有缺點的一定是人寫的。”
這一辛辣調侃背後,恰恰點出了教師的職能所在。“你的功能不是傳授知識,是讓知識變爲學生的能力,這是我們需要做的。”
變革的關鍵,在於打破大學與社會的壁壘。他認爲,社會與大學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動着科技進步與發展。大學不再是從外部撬動社會的支點,必須要從單一學科爲支點的,傳統的、封閉的小圈子當中跳出來,直接與社會對話,與世界對話。“這是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大學的深刻變革和必由之路。 ”
“學歷不等於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實戰狀態下磨練出來的。大學只是育了一棵苗而已。”王樹國表示,作爲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福耀科技大學希望讓學生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與社會深度融合,和國際接軌,在這場新技術革命當中育出一些好苗子,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快速成長,在血與火的挑戰中磨鍊。
在演講中,王樹國多次提到2035年這一時間節點。他說,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技術發展速度之快,初步估算,舊的知識體系向新的知識體系過渡,到2035年基本初步的框架將會完成。他預計接下來的十年將是人才輩出的十年,這場信息技術革命一定會催生一批對人類社會進步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期待中國青年能否開闢新賽道、引領技術革命,教育的作用至關重要。
這場變革,更需要人們重新審視人文與科學的關係。談及“文科將消亡”的爭議,王樹國認爲,當一系列技術問題產生的時候,真正能發揮作用的是人文社會科學,包括如何建立法律法規確保新技術對人類的傷害壓縮到最小,最大限度釋放新技術對人類的利處等等,都離不開社會科學工作者。
“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人類進步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我們過分關注自然科學,而忽略人文社會科學,那將是人類文明的消失,將會對人類帶來極大的傷害。”王樹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