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肛泰肛腸醫院:90%的胃病,都是從這些“傷胃”習慣開始的

大同肛泰肛腸醫院專家詳解:到了一定年紀,很多健康問題就容易找上門,尤其是胃部更是日益脆弱了,胃痛、胃反酸、胃脹氣......

俗話說“十胃九病”,雖然有些誇張,但現如今胃病人羣的確越來越多;據統計,我國胃病的發生率高達85%,且呈年輕化趨勢,而主因則是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不良習慣。

胃部是如何受到損傷的?看看這些“傷胃習慣”你都做過嗎?

偏愛4種食物:

①高鹽食物

包括醃菜、鹹魚、臘肉、火腿等高鹽飲食可延長胃的排空時間,從而會加重腸胃病患者消化不良、噯氣、腹脹等不適症狀;還可以直接破壞胃黏膜、減少胃酸分泌,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導致胃黏膜受到損傷難以癒合。

胃黏膜一旦被反覆破壞,就有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的發生,從而引起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以及上皮內瘤變等癌前病變。

②高油脂食物

如油炸食品、燒烤、肥肉等需要更長的消化時間,長時間停留在胃中會促進胃液大量分泌,進而導致胃酸水平升高,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增加胃炎、胃潰瘍等的發生率。

③燙食

有些人感覺飯菜只有趁着熱乎勁吃才更好吃,所以等飯盛好之後就迫不及待地開動嘴巴了~

但胃黏膜很嬌嫩,只能耐受40℃的溫度,一旦超過,容易造成充血、水腫、蛋白變性,長期如此,更是會增加炎症、癌症等風險。

錯誤進食習慣,雪上加霜:

不良飲食本身會對胃造成損傷,而你的進食方式可能會讓傷害疊加!

①吃太快

有些人性子急,或者工作忙,吃飯都是狼吞虎嚥的。這一方面會導致因爲咀嚼過少而增加腸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另一方面,進食過快,吃飽的信號來不及傳達到大腦,等感覺吃飽的時候往往已經吃撐了,也不利於胃健康。

②邊走邊吃

食物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支持”,如果邊走邊吃,血液大量分給運動,就容易影響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

③不按時吃

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的生活習慣,有助於讓胃的運動起搏細胞、胃酸分泌也都形成規律,使胃功能更協調。

而飢一頓飽一頓,則容易擾亂胃腸消化的生物鐘,導致胃酸分泌紊亂,當胃裡沒有食物與胃酸中和,過多的胃酸就會腐蝕胃黏膜,導致損傷。

尤其是晚飯吃太晚,與睡覺時間距離很近,本該休息的腸胃卻需要繼續“加班”,會影響黏膜修復,時間久了,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胃腸動力減弱、胃炎等疾病。

④共餐制

這一飲食習慣容易造成幽門螺旋桿菌(Hp)傳染,其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毒素,破壞胃黏膜,不僅可以引發胃黏膜輕度炎症,還會使胃癌風險升高4~6倍!

想要降低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需注意飲食衛生、餐具消毒、分餐制、少吃生食等。

除了飲食方面,生活中的一些行爲也會成爲傷胃“元兇”!

經常熬夜

據美國洛杉磯醫學研究機構的研究發現,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的人,其胃病發病率是一般人的3~4倍!究其原因,是因爲這些人的胃裡缺乏TFF蛋白。

我們的胃除了會分泌胃酸、胃蛋白酶消化食物,還能分泌一種有自我保護作用的TFF蛋白。

這種蛋白能在胃黏膜上形成一種黏液膜,一方面能減少堅硬物質損傷胃黏膜;另一方面,其是弱鹼性的,能有效阻止胃酸對胃黏膜的腐蝕作用。

實驗數據顯示,夜間熟睡時分泌的TFF蛋白,相當於白天一天分泌的20~30倍。長期熬夜,TFF蛋白分泌減少,胃的保護、修復能力減弱,胃病風險也就更大了。

壓力大,常處於不良情緒中

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以及長期的壓力作用,會使得大腦皮質功能失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紊亂,進而影響胃的生理活動,可出現胃酸分泌過度、十二指腸液反流減少、胃的蠕動發生障礙等不正常現象,也就削弱了胃黏膜的保護屏障功能,更易出現炎症、糜爛甚至發生潰瘍。

打響健康“保胃戰”

除了要改變上述不良習慣,我們日常也能通過以下方法,築起胃的“保護牆”。

➤改善飲食結構

首先要保證食物種類儘可能的豐富,每週至少食用25種以上食物,營養更全面。

番茄、捲心菜等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C,能保護胃粘膜;圓白菜、西蘭花、萵苣等食物中的維生素U,能促進黏膜修復;紫甘藍、胡蘿蔔等食物中的抗氧化劑,能幫助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生長。

➤定期檢查

大同肛泰肛腸醫院專家表示:無論有無不適,40歲以上人羣都建議做一次胃鏡,有長期飲食習慣差、胃癌家族史、胃炎胃潰瘍病史等高危人羣,更要注重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