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以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正式發佈。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3箇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體現了“三農”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

作爲發端於農產品期貨的交易所,2024年大商所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在加強監管防範風險的基礎上,持續完善品種工具體系、着力提升產業服務能力,以農產品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2024年,大商所農產品期貨和期權累計成交13.15億手、日均持倉932.13萬手,產業日均持倉較上年增長超10%,爲承接涉農市場主體風險管理等需求提供了堅實基礎。

上新更新不斷 更好滿足涉農主體需求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一直以來,大商所重視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發現價格、管理風險和配置資源的功能,通過推出新品種、優化老品種,爲重要農產品的種植生產和貿易定價提供參考指引以及風險管理工具。

2024年,大連期貨市場農產品板塊增添了多位“新成員”,其中新上市的原木期貨和期權對於提升國內林農林場的經營管理能力以及我國林業標準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重慶市林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羅廉認爲,原木期貨有助於指導西南地區馬尾松、柳杉等國產優勢樹種的合理定價,從而提升國產材的經濟價值,促進其廣泛流通與應用,爲國儲林項目充分履行“爲國儲材、爲國出材”戰略職責提供有力支持與保障。在原木整體產量排名國內第一的廣西,已經有基於原木期貨的“保險+期貨”項目落地,幫助林農獲得了穩定的收益,使其可以更有計劃地向林業部門提出砍伐申請而不必擔心市場波動的影響。

2024年,大商所還推出了三個期權工具——雞蛋、玉米澱粉、生豬期權,構建起了同時覆蓋原料和產品、期貨和期權的更爲完整健全的衍生品工具鏈條,爲相關農業產業提升風險管理的效率和精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與此同時,大商所持續深化“一品一策”推進已上市品種優化工作,使產品供給與農業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涉農市場主體需求更加契合。

生豬期貨方面,大商所對其進行了全方位優化。一是貼近現貨市場實際完成生豬交割區域升貼水調整。二是優化生豬交割流程,納入整車過磅稱重方式,在LH2409、LH2411兩個合約的交割中,該方式使用率已超過50%。三是緊貼生豬產業區域調整步伐,不斷優化生豬交割庫佈局,首次在廣東、福建、山西、雲南、貴州設立生豬集團庫分庫,使生豬交割庫增至55個,已設庫區域擴充至18個省區,基本實現主要交割區域全覆蓋。這些舉措進一步提升了生豬期貨市場運行質量、功能發揮水平以及產業客戶參與便利度,爲下一步生豬期貨擴容增倉更好滿足產業風險管理需求創造了條件。

雞蛋期貨方面,大商所對交割過程中雞蛋新鮮度指標(即“哈氏單位”)檢驗相關規則進行了調整,由原先的在雞蛋期貨車板交割中對全部樣品進行檢驗,調整爲在一個檢驗批次內,完成除哈氏單位以外指標檢驗後,買方可以在符合雞蛋交割質量標準有關規定的樣品中,通過目測自行挑選一半樣品檢驗哈氏單位。此舉縮短了相關檢驗時間,進一步提高了雞蛋車板交割場所的交割效率,目前在交割環節的使用率已達約70%。

玉米澱粉期貨方面,大商所對交割品包裝規格進行了優化。修改後的交割質量標準不再將交割品包裝限制爲一大一小兩種規格,而是交由廠庫和提貨方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提貨方可以在廠庫提供的1~3種兜底大包包裝規格中選擇。這一調整解決了此前大小包裝錯配帶來的問題,爲買方接貨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給予了其接到大包裝的預期,更加符合企業需求,物流成本也更加可控,同時也有助於加強區域之間的貿易往來,提升市場活躍度。

豆粕和玉米期權方面,大商所對期權交易管理辦法以及豆粕期權合約、玉米期權合約進行了修改,爲將來以豆粕和玉米期權爲試點推出系列期權合約打下了制度基礎。作爲在現有常規期權合約基礎上增掛的新合約,系列期權與常規期權基於同一標的期貨合約,但掛牌時間更晚、到期時間更早,存續期更短。未來增掛系列期權合約後,兩個品種的到期月份均將補齊到12個月份,可以更好滿足飼料養殖等企業對不同期限頭寸特別是偏短期頭寸的套保需求。

做精做細產業服務 守護農民安心企業放心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幫助廣大農民守好錢袋子、鼓起錢袋子,也是大商所一直掛念不忘的要緊事。

2024年,大商所繼續基於大豆、玉米、生豬等期貨品種,下大力氣開展“農民收入保障計劃”,全年共在全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94個“保險+期貨”和7個“銀期保”項目,服務中小農戶6231戶次、規模化種養主體104家次,保障現貨51.90萬噸、種植面積84.11萬畝,項目總保費1.63億元,爲農民穩收增收撐起“保護傘”。

在吉林省汪清縣,第一次接觸“期貨”這一概念的由廣成覺得自己很幸運,去年大豆價格“跌跌不休”,要是往年那隻能眼看着手裡的好豆子賣不上價乾着急,但他通過大豆“保險+期貨”拿到了一筆不小的賠付,讓一年的辛勞沒有白費。在黑龍江省密山市,八五五農場農戶王愛軍慶幸自己參加了玉米“保險+期貨”,即使秋收時開秤價走低,自己的“好收成”也能變成“好收入”。在河南省漯河市,有着24年養殖經驗的張遼在去年下半年的豬價下跌過程中也並不焦慮,他知道自己投保的生豬“保險+期貨”已經幫助鎖定了最低銷售價格,使一年的養殖利潤有了保障。

此外記者瞭解到,在大商所的推動下,期貨價格已經被用作廣西、湖北、陝西、重慶等地的價格類政策性農業保險以及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安徽等地的收入類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設計和理賠參考。與此同時,江蘇、廣西等地政府還出臺文件明確對生豬“保險+期貨”給予資金支持,由交易所主導轉變爲各方共擔的保費構成趨勢已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了“強化氣象爲農服務”的理念,在這一領域大商所也已經先行先試。在通過“保險+期貨”爲農戶保“價”護航的同時,大商所持續探索溫度指數在天氣風險管理領域的實踐運用,目前已在農業領域落地8個“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應用項目,涵蓋主糧和經濟作物種植以及水產養殖等多個領域,有效幫助農戶避免了氣溫變化對相關農業生產經營的不利影響,豐富了農戶應對天氣風險的“工具箱”,取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響。

推動農業增效益,還需要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培育產業新業態。過去一年,大商所持續深化產業培育和服務工作,以“企業風險管理計劃”爲抓手幫助19家涉農企業首次嘗試運用期貨、期權工具開展套期保值,覆蓋大豆、玉米、生豬、雞蛋、油脂等重要農產品,同時充分調動發揮67家農產品板塊產融基地的“傳幫帶”作用,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推廣期現結合業務模式和理念,並通過“2+1”牽手工程“手把手”培育52家農業產業企業,依託龍頭企業“一對一”項目,針對農業龍頭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幹開展“菜單式”定製化教學培訓,面向農業產業鏈打造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業服務體系,幫助更多產業企業依託期貨、期權工具實現穩健發展。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號召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朝着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紮實邁進。

下一步,大商所將在中國證監會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做好農產品期貨市場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以專業所爲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積極爲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建設農業強國添磚加瓦。一是完善品種工具體系,以產業需求爲導向,持續做好儲備品種研發,同時堅持一品一策、因品施策,順應現貨市場變化不斷優化現有品種合約規則,促進市場功能有效發揮。二是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任務,不斷完善“保險+期貨”模式,提高項目的可複製、可推廣性,將農民的“好收成”變成“好收益”,把農業現代化這根“金扁擔”挑得更穩。三是深入推進產業客戶參與度提升工程,打通“堵點”解決“難點”,幫助更多涉農主體將期貨和期權工具拿穩用好,推動農業產業穩鏈強鏈實現高質量發展。

(大商所發佈)

(編輯:許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