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聆聽千年大運河的綠色傳承故事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哲雯

千年運河奔流不息,連接起南北文化的血脈,也滋養着沿岸城市的文明肌理。這條橫貫華夏大地的文化長河,宛如一條玉帶,讓古老與現代交織,自然與城市和諧共生。北京段運河作爲文化帶的重要節點,不僅承載着運河歷史的厚重記憶,更在首都北京的發展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由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北京市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北京市通州區教育委員會主辦,北京北投生態環境有限公司、北京環境科學學會支持,北京小學通州分校南校區承辦的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活動順利舉辦。此次活動旨在加強青少年的生態環境意識,培養青少年樹立生態環保理念。

活動邀請北京北投生態環境有限公司龐宏偉博士,帶領同學們走近千年大運河畔的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深度探訪這座承載着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使命的生態公園,一起領略大運河的千年文脈與現代綠色發展理念的完美交融,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靜謐詩篇。

千年文脈的生態傳承

走進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彷彿穿越時空隧道,來到了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世界。這裡,古老的大運河文脈與現代綠色發展理念相互輝映,共同編織出一幅動人的生態畫卷。

據史料記載,730年前,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引白浮泉水開通惠河,修建了24座水閘,打通漕運的“最後一公里”,爲大都城(今北京)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如今,這段歷史在大運河文化帶中得到了生動再現。綠心公園內的運河故道景觀帶,依託明清河道遺址,復原出了一段2.5公里的古河道。園區人員在這裡種植了大量的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既可以美化環境,也能淨化這裡的水質。站在運河故道浮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橋體隨水位輕微浮動,彷彿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歲月的變遷。

走過充滿歷史韻味的運河故道,就來到綠心森林公園的著名景觀——“千年惠林”。“千年”二字,既指這裡的銀杏、國槐等長壽樹種,更代表着對自然遺產永久保護的莊嚴承諾。而“惠林”則寓意着“惠澤子孫”的生態理念,這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千年惠林中鬱鬱蔥蔥的油松、國槐、銀杏、側柏不僅爲公園增添了美麗的風景,更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爲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氣。此外,在種植方式上,公園通過混交種植的方式,形成多層次的植被結構,這種結構不僅維護成本低,還爲各種小動物提供理想的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發展,吸引了大量鳥類、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在此繁衍。據測算,這片森林每年可吸收5000多噸二氧化碳,樹木發達的根系還能起到淨化土壤的作用。

生態修復的綠色成果

很難想象,如今這片佔地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肺”,在十幾年前還是一片機器轟鳴、管道縱橫的化工廠區。其實,綠心公園的所在地就是以前的東方化工廠,現在遊客還能看到化工廠的大門遺址。

隨着北京市的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高耗能高污染的東方化工廠於2012年停產,2017年完成拆除,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隨之開始規劃建設。在公園建設過程中,設計者們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佈局,打造出了一個生態宜居的綠色空間。

綠心森林公園就像一個有生命力的綠色巨人:“一核兩環三帶五片區”構成了它的“骨架和血肉”。一核指的是生態保育核,它是公園的綠色心臟;兩環分別是五角星形狀的星形主幹道路,以及串聯在道路兩側的二十四節氣圓環標識;三帶分別是大運河文化帶、運河故道景觀帶和六環路景觀帶這三條生態廊道;五片區則是指文化區、休閒區、運動區、科普區和雨洪區,每個區域都精心設計,讓人們在自然中享受生活,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建設,正是大運河文化帶生態修復工程的成果。

針對拆除後化工廠生態薄弱的問題,綠心公園設置了軟隔離生態緩衝帶。在原有的核心區域,也就是化工廠之前所在的位置,規劃建設了生態保育核,佔地面積78公頃,相當於109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在生態保育核內,植物和動物自由繁衍、自由生長,通過“採用自然的方法解決自然的生態問題”這一規劃理念,綠心公園成功營造出豐富的植物羣落,爲小動物的生長創造了綠色空間。

監測結果顯示,保育核區域內生態恢復效果良好,環境空氣質量持續達標,動物多樣性逐漸豐富。距今爲止,已經監測到70多種小動物在此安家落戶,包括灰臉鵟鷹、雀鷹、縱紋腹小鴞等多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及北京市級的保護動物。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可以達到3700個每立方厘米,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清新空氣相關標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在綠心公園的建設過程中,綠色低碳技術的應用也是一大亮點,公園內的地源熱泵系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這套地源熱泵系統利用地下150米處幾乎恆定的溫度,通過在地下深埋的管線中的循環水來實現室內室外的能量交換。相比傳統空調系統,地源熱泵系統不僅節能效果顯著,還能顯著減少碳排放。據統計,綠心公園內的地源熱泵系統每年可以減少碳排放百餘噸,相當於種植了上千棵樹。

在公園體育館共享空間的地下二層,還有一座佔地6000平方米,24小時不間斷運轉能源中樞,它憑一己之力擔負起了北京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北京藝術中心三大副中心的文化設施約60萬平方米功能區域內所有供冷供熱生活熱水和用電。

此外,公園內還配備了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實現了對整個園區能源使用的精準調控和高效管理。這些綠色低碳技術的應用,不僅降低了公園的運營成本,也爲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綠心公園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隨處可見——公園內的星形園路環和二十四節氣環道像項鍊一樣串起綠心公園的四季美景,同時也起到了收集雨水、涵養水源的作用;公園內鋪設的大量透水磚,讓雨水能夠自然滲透、減少地表徑流,有效降低了城市內澇的風險。設計者們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和佈局,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一個既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又具有現代生態氣息的綠色空間。在這裡,人們可以忘卻城市的喧囂和繁忙,盡情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寧靜和美好。

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建設,是大運河文化帶生態修復工程的生動實踐,也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據悉,未來,隨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深入推進,像綠心公園這樣的供市民親近自然的生態活動場所會越來越多,爲北京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綠色和活力。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