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內部人沉默” 不僅發獎勵,更要給底氣
城中村的作坊裡,飄着工業松香給豬頭脫毛的嗆人煙霧;鐵門緊閉的倉庫中,麪包包裝袋貼個新標籤就秒變新貨……藏在犄角旮旯裡的食品安全問題,正越來越成爲廣大消費者的心病。日前國務院食安委發佈文件,鼓勵食品從業人員作爲“內部知情人”主動參與監督,推動生產經營單位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有效防範風險隱患,引發廣泛關注。人們在拍手叫好的同時,也提出一些現實難題:小作坊捨得花錢請安全總監?會不會有人用“自查”合夥騙獎?如何保障舉報人不被報復?所幸,這些問題各地已有不少接地氣的破局之道,幫助民間監督“精準施策”。
對於街頭煎餅攤、小區夫妻店等小個體,家家都請個安全總監確實不現實。南方某地燒臘店的老闆們有辦法:30多家小店合夥請兩位安全總監,費用分攤。更妙的是,每家都繳納一筆動態信用質押金,能夠自查整改者獲返還作獎勵,隱瞞被查者質押金自動變罰款。如今,這些店家的產品已經實現憑貼的監管碼即可追溯製作全程。這套共享監管系統,已經吸引了周邊數百家作坊主動申請加盟,有效兜住了散落在街頭巷尾的風險。
沒有雷霆手段和真金白銀,寄希望於企業自查無異於讓貓看魚。但在西北某乳製品廠,安全總監每天查車間,發現包材發黴,當場拍板停了生產線。儘管停產一天損失數萬,但該廠很早落實了“隱患排查納入管理層KPI”,安全總監不僅沒被追究,還因爲“早發現早止損”拿了5萬元獎金、獲得升職。車間牆上張貼的“隱患清單”,排查的獎勵一目瞭然,即便是新來的工人也知道“找問題比藏問題划算”,整改甚至需要員工“搶單”,連門房大爺都學會了用手機拍照報隱患。另一家乳企的改革更是把自查和“錢袋子”掛鉤:安全總監獎金的40%取決於全年查出多少隱患。該廠總監那一年整改問題100多處,較往年多了數倍。當然,在這種模式也會出現“假自查真糊弄”,例如某澱粉廠就僞造記錄騙過了檢查。但隨着自查機制嚴格化,系統比對發現消毒記錄和監控時間有出入,不僅廠長被約談,還影響了企業貸款。這證明,在強約束和真獎勵下,自查不會淪爲走過場。
技術升級,也有助於堵死自查獎勵變造假福利的漏洞。如長三角某企業的自查記錄直連區塊鏈,任何改動都會留下痕跡,還會自動比對往年數據,杜絕造假貓膩,堪比給臺賬“上了鎖”。此外,當地還採用雙向懲戒,舉報屬實有獎,誣告陷害則會被拉進失信名單,貸款、開店都會受影響。此前有人試圖虛報隱患騙獎勵,結果被系統識破,不僅沒拿到錢,還被公示了半年,信譽掃地。還有地方開始以人工智能給隱患自動分級,許多虛假的申請都被這位“鐵面判官”識破後打了回去。
打通渠道只是一方面,爲舉報者扛住壓力、解除後顧之憂更是關鍵。某地一女工因舉報廠裡違規使用添加劑受到同事排擠,子女在學校遭到霸凌。對此,當地拿出了一整套保護方案,包括重新安排工作、爲子女協調轉學,安排社區上門給鄰居們做工作,指出女工是幫大家擋了風險,開表彰會頒發證書,還提供了心理輔導和法律援助。打破“內部人沉默”,不僅要靠獎勵,更要給底氣,讓吹哨人得到社會力量的撐腰。
民間監督的力量,需要日常化才能充分釋放。漁港邊,漁民老陳在船頭裝了掃碼舉報儀,發現有人用福爾馬林泡海鮮,拍張照掃個碼,幾分鐘漁政船就到了;一羣“辣媽”拿着快檢筆,戳戳火鍋店的油,立馬就知道是不是“千鍋油”。這些法子看着簡單,卻讓監管變成了舉手之勞,也給食品安全裝上了“天眼”。
說起社會食品安全,與其期待一個無菌室,不如讓人們敢守規矩。當規定接得住舉報人的勇氣、當監督變成划算選擇,民以食爲天的煙火氣中將滿是安心。(作者是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