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打破沉默螺旋

國民黨26日號召民衆上凱道「戰獨裁」,賴清德總統表示,如果要戰獨裁,應該去北京天安門。(徐佑升攝)

25萬人冒雨打破沉默走上凱道,表達對執政者的不滿;賴清德總統迴應,要「戰獨裁」應該去北京天安門,加劇朝野對立。執政黨若繼續輕忽人民聲音,讓政局持續動盪,後果還是必須由執政者扛下。

「沉默螺旋」的理論指出,人們若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少數派會不願說出看法;而如果是多數派,他們則會勇敢說出來,且媒體通常關注多數派,使得這類聲音愈來愈大,但這可能與真正民意有很大落差。

以大罷免來說,最先喊的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而不是民間團體,但在老柯推波助瀾下,民團聲音愈來愈大,尤其「青鳥」表面上是民團,實際上卻和民進黨有共生關係,因此罷免第一階段提議連署時即能迅速達成罷免35位藍委的目標,且在黨檢媒一體下,社會輿論幾乎站在罷藍委一方。

反觀國民黨,雖喊出「以罷制罷」,卻早早說要把戰場放在第三階段,結果倉促成軍,如今成爲司法追殺的目標,而且中選會對罷團經費來源視而不見,整個國家機器動起來,在野黨當然不是對手。

但當人民發現政府在面對川普關稅戰未談先降,還偷渡其他特別預算;而且司法小案大辦,鎖定藍營以僞造文書罪動輒羈押,綠官陳吉仲的「超思案」和陳耀祥的「鏡電視案」卻靜悄悄躺在北檢;更別說有學生騎自行車差點被毒駕者撞死,交通部長陳世凱只冷冷地說政府已採取強硬措施。

人民的小事是政府的大事,賴總統不能只在同溫層中取暖,因爲沉默螺旋的效應,會讓執政者誤以爲多數綠媒和網路聲量才代表真正的民意,也就會錯過改變路線、贏得更多人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