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引外資 開放在岸債券回購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宣佈,即日起開放外資可參與在岸市場債券回購,希望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圖/美聯社

1976年以來 美國政府10次關門

大陸擴大金融開放再出招。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宣佈,即日起開放外資可參與在岸市場債券回購,希望吸引更多國際投資人持有人民幣計價資產,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人行、大陸證監會、外管局26日聯合公佈「關於進一步支持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債券回購業務的公告」,提出爲了滿足境外機構的流動性管理需求,並促進在岸和離岸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將支援外資可在大陸債市開展債券回購業務。

綜合外媒報導,所謂的債券回購,臺灣一般稱爲債券附買回交易(RP)。係指債券交易雙方自行約定承作利率和天期,以債券當成抵押品進行短期融資。

依據新規,包括境外央行、主權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在內的合格投資人,現在可直接在大陸開展債券回購交易。此外,證券與基金公司、養老基金等長期資金來源機構也被納入適用範圍。公告並指出,香港、澳門及臺灣的機構投資人同樣適用,新規立即生效。

過去外資參與大陸債市回購的管道有限,主要透過香港的「債券通」方式進場。這項改革代表北京在深化債市開放、提升在岸流動性與推動人民幣作爲全球儲備貨幣上的重要一步。

債券回購分爲質押式回購和買斷式回購兩種。人行解釋,大陸通常採用的是質押式回購,但抵押債券由賣方帳戶凍結,並未轉移所有權,造成權利劃分不清與違約處理困難。經外資普遍反映,本次也開放外資可選擇國際主流的買斷式回購,更加符合境外機構投資者交易習慣,且有利於提升債券市場整體流動性。

公告同時設立12個月過渡期,讓現有參與者能沿用舊制,逐步切換至新規。據人行統計,以7月來說,質押式債券回購成交規模達人民幣131.2兆元。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發言人Oliver Tinkler表示,此次改革「是深化大陸資本市場的重要一步,將爲所有市場參與者帶來更多機會」。

專家分析,大陸官方此舉亦可將香港打造爲債市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離岸樞紐,擴大人民幣影響力。2月時,官方允許「債券通」推出回購服務,讓部分國際投資人可將債券作爲抵押品取得離岸流動性。香港金管局7月繼續擴大開放,允許以非人民幣貨幣結算,提高操作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