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通運行八載 中國債市開放“主引擎”動力強勁
作爲連接境內外金融市場、促進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債券通高效運行8年,交出了亮眼成績單。
債券通運行8年來,規模穩步增長,機制持續創新,市場愈發成熟。目前,債券通已成爲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主引擎”。未來,債券通有望加速推動海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券市場,進一步深化境內外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
債券通穩健運行
作爲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債券通日趨成熟,積極發揮着聯通境內外債券市場的橋樑作用。
“債券通機制自推出以來,不斷促進中國債券市場邁向更高水平的開放與發展。”彭博大中華區總裁汪大海說。
8年來,外資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穩步擴大,參與機構數量顯著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4.35萬億元,通過債券通渠道入市的海外投資者達835家。
投資者結構亦不斷豐富,從早期的資產管理類投資者爲主,擴展到海外央行、主權基金、境外商業銀行、保險機構、公募基金、對衝基金等多元類型。
與此同時,市場交投活躍度持續提升。數據顯示,今年5月,債券通“北向通”累計成交9156億元,日均成交482億元。與開通首月的日均成交15億元相比,增長超31倍。
“歷經8年發展,債券通的交易體量、參與機構數量及投資者結構等不斷提升和優化,已成爲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重要渠道之一。”匯豐中國副行長兼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部聯席總監張勁秋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債券通不僅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中國債市,還促進了人民幣在跨境投融資中的使用。
開放舉措持續優化
一個愈加開放、便利的制度環境,是中國債券市場對境外投資者產生強勁“磁吸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2017年7月,債券通“北向通”推出;2021年9月,債券通迎來“南向通”,債券通實現雙向開放;2023年5月,“互換通”正式上線運行。
在德銀中國副行長兼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徐肇廷看來,債券通最大的突破在於其交易預結算機制從無縫互聯機制到制度化國際標準的全面構建,從單一現券拓展至衍生品互換通與回購安排,使其整體功能首次具備與成熟國際債券市場比肩的深度與廣度。
各項基礎設施還在經歷更深層次的調整與優化,有助於境內外市場的交易品種和交易習慣進一步“接軌”。用張勁秋的話說:“中國債市開放已從1.0階段步入了‘精雕細琢’的2.0階段。”
例如,2月,債券通推出離岸人民幣債券回購業務,允許境外投資者以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在岸債券作爲抵押品,直接獲取離岸人民幣資金,進而用於投資或貿易融資等其他商業用途。
“此舉顯著提升了國際投資者的流動性管理和風險對衝效率。”徐肇廷認爲,一方面,滿足了境外機構對人民幣融資的需求,並且徹底改變以往需出售債券籌資的高成本模式,降低離岸人民幣融資成本,增強離岸人民幣的使用意願,顯著提升國際投資者的流動性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配合互換通衍生品工具,初步構建了利率風險與流動性風險的對衝矩陣。
在愈發完善的債券市場運行框架下,境外投資者的用戶體驗逐步提升,用戶黏性也日益增強。
“債券通通過優化交易機制、提升結算效率和強化投資者保護,成功爲境外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高效、便捷和安全的投資渠道,持續推動中國債券市場開放與發展。”徐肇廷說。
他進一步分析稱:首先,“北向通”使境外投資者方便買賣在岸債券,無須在中國境內開設賬戶或委託代理人;其次,債券通自2018年起實施券款對付結算模式(DVP),有效減少結算風險,增強投資者保護;此外,債券通於2025年1月1日降低60%的服務費費率,這是債券通運行8年來的最大降幅,進一步降低境外投資者的交易成本,提升市場參與機構的獲得感。
中國債市增長動力強勁
伴隨金融高水平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中國債市未來增長動能強勁。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人民幣債券憑藉良好的獨立性、穩定性和收益性,持續贏得境外投資者的青睞。
與此同時,市場參與者期待中國債券市場進一步優化。
“隨着境外投資者對中國債市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對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和多樣化交易品種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張勁秋表示,期待監管部門推出更多產品和優化措施,包括進一步豐富利率匯率風險管理工具,以滿足境外投資者不斷增長的投資和風險管理需求。此外,進一步優化協議文本、結算機制安排和稅收安排等,爲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市提供更多便利。
徐肇廷表示,在債券通與互換通的基礎上,期待進一步豐富產品線,例如“北向通”項下的債券遠期、債券借貸、總收益互換等產品。
受訪人士普遍判斷,中國債券市場增長動能強勁。“隨着中國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債券品種的豐富及風險對衝機制的不斷完善,未來將有更多境外資金流入,投資者的交易積極性和活躍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張勁秋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