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升級貿易戰 港口費是關鍵
(圖/美聯社)
日前大陸突然宣佈多項貿易反制措施,包括10月9日對稀土、鋰電池、石墨、超硬材料的出口管制,及10日對美國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等。9日美國反應還不大,10日川普總統終於坐不住了,嚴詞批評北京,並宣佈將對中國進一步徵收100%關稅。
這次大陸升級貿易戰的主戰場,其實是對美國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這個被外界輕忽的反制,纔是中國真正要重擊美國的地方。爲何是對美國的重擊?要先釐清之前美國對中國的制裁。4月17日,美國宣佈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徵收額外費用,並於10月14日起實施。業界對這項措施的分析多從「另一種關稅」的角度切入,然而這不僅誤解美國這個「大絕招」的戰略意涵,也小看了連鎖反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對中國船舶額外收費打擊中國造船業,而造船業是中國經濟的「阿基里斯腱」,是不能垮的。中國非反擊不可。9月29日中國修訂《國際海運條例》,新增反制條款,完成法律依據,10日即宣佈對美國船舶收特別港務費,和美國的14日同時實施。而既然反擊,乾脆把補強稀土管制漏洞的措施一併宣佈。管制電池是另一個重點,也很重要。
從這脈絡可以理解,中國選這時機點反擊並非無跡可循。美國如果認爲中國只能乖乖接受港口費的制裁,就太自大。對中國船舶收港口費是美國戰略競爭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本質就如同要求臺積電將先進晶片產能一半移到美國,都是基於國家安全,而不僅是產業上的考慮。這個「大絕招」經過美國戰略社羣與業界幾個月的討論,是深思熟慮後的產物。
美國戰略社羣最初思考的是戰爭。因爲戰爭是競爭的最高階段。「美中戰爭」如果發生,合理判斷將是以海戰爲主的太平洋戰爭。美國海軍雖然很強,但強的是存量。增量部分因爲造船業太弱,不如解放軍海軍。美、中實力相當,很可能打成持久戰。而戰爭只要打到持久戰就自然形成消耗戰。美國海軍經不起消耗,而中國海軍在強大造船業的支撐下,卻可能毀一艘、造兩艘,愈打愈強。因此,如果不能打擊中國造船業,重振美國造船業,美國就將是「美中戰爭」的輸家。理解中國造船能力現在是美國的200多倍,就可以理解美國戰略社羣的焦慮。
對進入美國的中國製造船舶徵收額外費用,是很有創意的一招。其效果是要讓國際航運業者爲避免這筆額外負擔,選擇不將新船交給中國製造。這是「釜底抽薪」,直接從訂單削弱中國造船業。國際造船訂單已出現轉向趨勢。6、7月開始,韓國造船業就接到高於預期的訂單。
造船業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必須宏觀來看才能清楚。造船是勞力密集產業,就創造就業機會來說,造船現在是中國的經濟支柱。因此中國對美國的港口費策略勢必反擊。中國的反擊措施,同樣經過深思熟慮。
從專業角度評論,美、中這場港口費交鋒打得非常精采,雙方都是高手,表面上雲淡風輕,實則拳拳到肉。不過中國出手比美國更重,幾乎算KO對手了。
中國這一輪升高戰局,已帶動貿易戰的風向轉變。原本一路捱打的中國,學會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現在已有能力出重拳反擊。而且態勢上顯得遊刃有餘。相對之下,川普威脅加徵中國100%關稅的迴應就了無新意,上一輪交鋒經驗顯示,那對美國進口商的傷害,比中國出口商大。現在中國手上的牌比美國多,而且都是大牌;包括大豆、稀土、電池、港口費。優勢在中國這一邊。(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