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升級,海關總署五字迴應“天塌不下來”
一、貿易戰升級的最新動態與深層動因
2025 年 4 月,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級。美國宣佈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至 54%,中國隨即採取反制措施,對美所有商品加徵 34% 關稅,4 月 12 日進一步將稅率提升至 125%。這一 “硬核” 迴應不僅是對美方單邊主義的強力反擊,更折射出全球貿易秩序重構的深層矛盾。
從歷史脈絡看,中美貿易戰自 2018 年爆發以來,已歷經關稅戰、科技封鎖、金融制裁等多輪博弈。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從最初的鋼鋁擴展至半導體、新能源等關鍵領域,而中國則通過 “一帶一路” 和 RCEP 深化區域合作,逐步降低對美依賴。此次升級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以 “對等關稅” 爲由,試圖扭轉對華貿易逆差,但本質上是對中國產業鏈升級和科技自主的戰略遏制。
二、海關總署 “天塌不下來” 迴應的底氣何在?
在 4 月 14 日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以 “天塌不下來” 迴應貿易戰衝擊,其底氣源於三大結構性優勢:
1. 數據支撐的外貿韌性
儘管面臨關稅壓力,2025 年一季度中國外貿仍實現 “低開高走”:進出口總值 10.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3%;出口 6.13 萬億元,增長 6.9%,其中新能源產品、高端裝備等創新領域表現亮眼。中美雙邊貿易額達 1.11 萬億元,同比增長 4%,顯示出雙方產業鏈互補性的不可替代性。海關總署數據印證了 “中國外貿韌性不減” 的判斷。
2. 多元化市場佈局
中國通過 “一帶一路” 和 RCEP 深化區域合作,對東盟、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速顯著。2023 年,中國與 “一帶一路” 共建國家貨物貿易額達 19.5 萬億元,佔外貿總額的 46.6%;RCEP 區域貿易總額達 5.6 萬億美元,中國與 RCEP 成員貿易佔比保持在 30% 以上。這種 “去單一市場依賴” 的策略,有效對衝了對美貿易波動風險。
3. 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中國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關鍵領域加速突破:2025 年芯片國產化率提升至 45%,固態電池專利佔全球 60%,新能源汽車出口量超美國 3 倍。以比亞迪爲例,其通過海外建廠規避關稅,在東南亞、匈牙利的佈局使其全球銷量逆勢增長。這種 “技術突圍” 能力,成爲抵禦外部衝擊的核心屏障。
三、中國的應對策略:以 “確定性” 對衝風險
面對貿易戰升級,中國採取 “三軌並行” 策略:
1. 強化反制與規則博弈
關稅反制:對美農產品、芯片等關鍵商品加稅,精準打擊美國中西部農業州和高科技產業。
WTO 訴訟:起訴美國違反國際貿易規則,聯合歐盟、東盟等構建 “反美關稅聯盟”。
制裁美企:將 6 家涉臺軍售美企列入 “不可靠實體清單”,限制 12 家美企獲取中國稀土等關鍵材料。
2. 推動產業升級與內需擴張
創新驅動:2025 年研發投入佔比突破 3.2%,華爲、中芯國際等企業突破 “卡脖子” 技術,半導體自給率提升至 40%。
內需激活:通過消費品以舊換新、外貿優品 “內循環” 等政策,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升至 68%。
3. 深化國際合作與規則重塑
“一帶一路” 提質:2024 年新增 23 份綠色、數字經濟合作備忘錄,推動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
RCEP 擴容:支持中國香港、斯里蘭卡等加入申請,提升區域貿易協定吸引力。
多邊對話:呼籲美國迴歸理性談判,強調 “貿易戰沒有贏家”,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四、貿易戰的全球影響與未來展望
1. 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供應鏈分裂:中美在半導體、AI 等領域形成兩套體系,日韓、中國臺灣企業被迫選邊站。
通脹壓力:美國對華關稅使美國家庭年均多支出 1277 美元,中國稀土出口管制衝擊其軍工和電動車產業。
增長放緩:IMF 預測,若貿易戰持續,2025 年全球 GDP 可能下降 0.8%,新興市場債務風險加劇。
2. 中國的長期戰略定力
“雙循環” 深化:通過內需擴張和科技自主,降低外部依賴,預計 2025 年 GDP 增速保持在 4.6%。
規則話語權提升:推動數字貿易、綠色經濟等新領域國際合作,主導 RCEP、DEPA 等區域規則制定。
風險防控機制:完善境外風險評估,幫助企業應對供應鏈重組和合規挑戰。
五、結語:貿易戰的 “中國答案”
海關總署 “天塌不下來” 的迴應,本質上是對中國經濟韌性、制度優勢和戰略定力的自信表達。從數據支撐的外貿表現,到多元化市場佈局;從產業鏈自主可控,到多邊合作深化,中國正以 “確定性” 應對外部 “不確定性”。這場博弈不僅是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多邊秩序與霸權邏輯的終極對決。正如商務部所言:“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開放,以自身穩定發展爲全球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未來,中國將繼續以開放姿態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