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晶片夢卡關?中芯晶片良率告急 營收預期遭大摩砍半
中芯無法取得生產先進製程晶片所需的EUV設備,但透過較舊的DUV設備生產晶片。(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陸晶片業受美國強力制裁,摩根士丹利(大摩)發表最新報告指出,大陸晶片製造龍頭中芯國際在AI GPU晶片生產上遭遇良率瓶頸,大摩將其營收預期砍半。
根據報告,若以中芯國際當前良率與產能計算,在2025至2027年AI晶片業務的收入,預估分別是人民幣5850萬元、9400萬元及1.36億元,遠低於早前預測的1.46億元、2.12億元與2.865億元,幾乎砍半。這一落差,主要源於中芯目前在高端製程上的限制及美國持續的出口管制。
由於受制於美國製裁,中芯無法獲取最新的極紫外光(EUV)設備,只能依靠較舊的深紫外光(DUV)技術生產先進晶片。相比之下,使用DUV生產高端AI GPU晶片的效率和良率都明顯偏低,進一步推升了製造成本。
大摩在報告中估計,中芯今年AI GPU的良率僅約30%。而在產能方面,大摩預期中芯今年每月能生產約7000片AI晶圓,主要供應華爲的升騰(Ascend)系列晶片,特別是910B版本;至2026年,則可能逐步轉向更新的910C晶片。儘管產能未來有望逐漸提升,但至2027年,中芯的月產能上限也僅能達到1.8萬片晶圓,距離國際頂尖晶圓代工廠仍有顯著差距。
成本方面,大摩預估今年中芯生產一顆910B晶片的成本約人民幣5萬元,而更高規格的910C晶片成本則高達人民幣11萬元。高昂的單顆成本,疊加低良率,對整體盈利能力形成極大壓力。
不過,報告同時指出,中芯的良率有望隨着經驗累積及技術調整而逐步改善。大摩預測,910B晶片良率將由今年的約30%,逐年提升,至2027年有望達到70%。若改善進展順利,中芯的AI GPU晶片業務將能逐步降低成本,並擴大市場供應量。
況且大陸整體半導體發展實力仍不容小覷,另根據南韓科學技術評估與規劃研究院前瞻技術中心(KISTEP)報告,目前大陸在全球半導體技術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幾乎在所有技術領域都領先南韓,包括儲存晶片和先進封裝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