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航母越第二島鏈 國安人士曝兩戰略意義
(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遼寧號與山東號航空母艦編隊日前首次穿越「第二島鏈」,國安人士今天表示,國安單位掌握中國在全島鏈有超過60-70艘各型作戰艦艇,航艦海上戰機起降時甚至出現極危險的「空中接近」日方反潛機動作,這具有兩大戰略意涵,一方面凸顯宰制島鏈能力與突出絕對存在感的戰略意圖,一方面演練封鎖全島鏈海空交通線,以衝突邊緣的態勢對各方施壓。
大陸兩大航母團,5月19日起前往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第二島鏈間,甚至穿越第出島鏈進行一個多月海上演訓,國安人士分析,中國透過此舉企圖對周遭國家形成高度安全壓力,讓各方改變或至少抑制友盟的安全協力合作。
他說,中國軍方的動作具有高度戰略意涵,首先是雙航空母艦船團的出動。整個事件是由包括補給艦在內的多艘各型作戰艦,逐次參與這航母的編隊。其中遼寧號船團分別在黃海、東海進行戰機起降、海上巡航跟監,以及模擬攻擊外機外艦等演訓。
雖然中國航艦在海上進行戰機起降並非首次,但因起降科目距離日本第一次這麼近,因此日本方面也進行跟監並公佈照片;在6月6日至6月7日之間,還發生中國軍機接近日本反潛機事件,據瞭解,兩機距離逼近到50公尺以內,這是具有高度危險的空中危安事件,日方也因此提出抗議。
至於山東號船團方面,國安人士表示,它是從母港海南島出發,經過菲律賓東北,到日本西南諸島周邊,也進行類似的演訓,並且在6月23日穿越巴林坦海峽,回到南海,6月25日進入母港。
國安人士表示,根據我國安單位的觀察,其戰略意涵分爲兩個部分,第一,中國航母船團是首次穿越第二島鏈,相當程度在凸顯它宰制整個島鏈的能力和「絕對存在感」,其部署、規模及演訓的範圍,都已超過僅僅爲了「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規模和必要性。
第二,中國雙航艦在島鏈海域的大動作,是演練封鎖「全島鏈」的海空交通線,以「衝突邊緣」的態勢來對各方施壓。
國安人士指出,此次演訓地點的選擇,從東海、黃海、南海的演訓,穿出第二島鏈,並且在第一、第二島鏈間實施各種海空聯合作戰、反艦、反潛、模擬攻擊,甚至有極具危險性的空中接近等動作,很明顯的是以某種極限的衝突邊緣的態勢,使周邊各方形成高度的安全壓力。
他說,這顯示北京正極力對抗可能各種來自於民主國家間的集結,包括6月12日、6月18日陸續有英國、日本等國家的軍艦在臺海「自由航行」,中國方面隨即在36小時內出動74架次共機在臺海周邊進行騷擾,某種程度就是把臺海視爲中國內海,不容「自由航行」進行挑戰。
此外,大陸在黃海和東海也不斷有動作,今年底預計在黃海安裝更多的海上且大型的「構造物」,並將它放在原本區別韓國跟中國海域所謂「中間線」附近,試圖把該海域「內海化」;日方稍早也向中國抗議其在東海設置新的大型「構造物」,地點也是選在日本跟中國的「中間線」的位置。
他說,中國軍事力量投射之際,動作背後的意圖,其實是愈來愈積極推動將臺海、黃海與東海「內海化」政策。這些動作要從灰色地帶的角度來看,當中方動作變成常態,其他國家就慢慢失去在這個地方的詮釋權力和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