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龍頭也不敵價格戰 比亞迪獲利銳減 股價聞聲重挫
比亞迪是價格戰的始作俑者 路透
大陸汽車製造商之間激烈競爭,後果勢將難以忽視。比亞迪(BYD)上季獲利暴跌30%,創三年多來首見頹勢,可見電動車龍頭在殘酷的市佔角力下也無法倖免。比亞迪週一早盤在香港交易股價一度重挫8%報港幣105.20元。
儘管海外銷售表現強勁,比亞迪截至6月30日三個月的淨利爲人民幣63.6億元(約8.92億美元),分析師原本以爲會微幅增長。大幅降價使毛利率從2024年上半年18.8%收縮至18%,但這一水準仍居產業前段,高於吉利控股和奇瑞汽車等競爭對手。
比亞迪將利潤壓縮歸咎於產業亂象和過度行銷,諷刺的是,比亞迪自己2023年起就是價格戰的主要推手,多次帶頭降價,包括今年5月的最新一輪。這波降價甚至引來政府警告車廠避免「內卷式競爭」,強調價格戰可能衝擊供應鏈安全,並嚴重損害「中國製造」的國際聲譽。
比亞迪這次失足令人意外,因爲該公司今年正加速海外擴張,在巴西市場取得重大突破,約佔比亞迪海外銷售1/3,另在澳洲、新加坡和部分歐洲國家也有進展。今年上半年,海外營收(不含港澳臺)年增50%,達到人民幣1,354億元。
研究機構Bernstein上週末在報告中把毛利率下滑形容爲「競爭留下的傷痕」,並指出即使海外銷售佔比提高,毛利壓力依舊存在。Bernstein分析師 Eunice Lee 等人寫道:「加大促銷力度未能帶來預期的銷量增長,加上資本支出增加,進一步壓縮了毛利率。」Bernstein維持比亞迪「優於大盤」評級,但將目標價自港幣133元(17美元)下調至130元。
除了毛利率走弱,股東淨利增幅也放緩,可見獲利壓力加大,同時舉債從去年底的人民幣286億元攀升至391億元。
研發費用也快速上升,年增逾五成,顯示比亞迪毛利收縮,仍大舉投入創新。該公司可能刻意加碼在電池、電動化和智慧化等核心技術上的支出,作爲長期策略的一環,以鞏固在新能源車領域的領先地位。從市場角度來看,高檔車型如仰望和方程豹,毛利率空間恐怕更高。
財報也顯示,比亞迪對供應商付款速度加快。彭博彙編數據顯示,2023年比亞迪平均付款期長達275天,遠高於全球產業常態。
比亞迪6月已表示,將遵守新規定,在60天內支付供應商款項,這是重大調整,但恐怕也會衝擊營運資金,降低景氣下行時資金調度的彈性。
Lee表示,比亞迪「海外銷量正朝着100萬輛邁進,已超越原先80萬輛的目標」,她也說,2025年全年銷售量(含內外銷)預估約爲510萬輛。她強調:「比亞迪是我們在這個產業中首選優於大盤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