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歐事了拂衣去,橋水的路到底該向何方?

在世界投資界之中,橋水基金的創始人達利歐可謂是一代教父的存在,對於多少人來說是看着達利歐的書進入投資圈的,然而就在最近世界投資圈大佬達利歐徹底退出橋水的消息傳來,一個時代終結了,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呢?

達利歐徹底退出橋水?

據金十數據的消息,瑞·達利歐(Ray Dalio)出售了其在橋水聯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最後剩餘股份並退出董事會,爲其創立的這家對衝基金公司動盪的權力交接畫上句號。

橋水公司上週在致客戶信中表示,已回購這位極具魅力的億萬富翁創始人持有的剩餘股份。知情人士透露,橋水隨後與文萊主權財富基金達成數十億美元交易,向後者發行新股,使這家東南亞基金獲得了橋水近20%股權。

這兩項交易此前均未被報道,且橋水的信件中未提及文萊投資局(Brunei Investment Agency)。部分知情人士表示,這家主權財富基金作爲長期投資者,此次將原投資於橋水基金的資金轉爲對公司股權的直接投資。

雖然聯席投資總監鮑勃·普林斯(Bob Prince)持有更多股份,但該文萊基金現已成爲橋水最大股東之一。現年75歲的達利歐在聲明中表示,未來將以“客戶和導師”身份期待橋水的成功。他目前仍持有橋水旗下基金產品。

知情人士表示,希望達利歐退出股東層及董事會能簡化公司治理。儘管達利歐近年已陸續卸任首席執行官、聯席投資總監和董事會主席等職務,並持續減持股份,但知情人士透露他仍保持深度參與,經常提出要求並表達意見。

達利歐時代終結該咋看?

面對着世界知名的投資圈教父達利歐的退休,讓人不禁感嘆一個時代的終結,面對着達利歐的選擇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分析呢?

首先,時間是所有英雄的大敵。從個人角度看,達利歐的退出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規律,中國人有句古話叫做人老不講筋骨爲能,無論是再怎麼英明神武的帝王將相,年紀大了總有力有不逮的時候。反觀達利歐,1949年出生的他,如今已年屆76歲,早已步入常人退休的年紀。我們常說人過七十古來稀,更何況在金融行業這樣一個高強度、高壓力、高節奏的領域,能夠持續引領一家全球頂級對衝基金數十年,本身就是一項奇蹟。達利歐自創立橋水以來,帶領公司從一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爲全球巨頭,其個人智慧、戰略遠見和風險控制能力堪稱教科書級別,其一系列書籍和操作方法都被全球各國的投資者奉爲圭臬。

然而,再偉大的人物也無法違背時間的法則。76歲,對於任何企業家而言,都是一個考慮傳承與退場的合理節點。尤其是在現代企業治理結構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創始人“超期服役”反而可能抑制組織的活力與創新。達利歐選擇在身體尚健、思維清晰之時主動退出,不僅是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優雅謝幕,更是對橋水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負責。他的退出,不是失敗,而是成功——是將企業從“個人英雄主義”時代帶入“制度化、專業化”階段的關鍵一步,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達利歐的退出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其次,任何企業想要基業長青都要從創始人過渡到制度爲先的狀態。縱觀全球工業革命以來的數百年企業的發展史,從創始人時代過渡到職業經理人時代,幾乎是所有偉大企業的必由之路。企業的長期生命力不在於某一個人的持續掌控,而在於能否建立起一套不依賴於個人的治理體系,在各個例子當中,無論是被視爲基業長青典範的杜邦公司、摩根財團,還是日本有名的三菱財團、三井財團都是類似的情況。橋水基金也不例外。儘管達利歐以其獨特的“原則文化”和“極度透明”的管理方式聞名於世,但這種高度依賴創始人個人哲學的組織模式,本質上仍帶有濃厚的“家長式治理”色彩。隨着公司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複雜化,僅靠達利歐一人決策已難以爲繼。事實上,橋水近年來已逐步建立起由多位聯席高管組成的管理團隊,試圖將達利歐的思想制度化、流程化。

此時,達利歐選擇徹底退出,正是這一轉型的最終確認。它意味着橋水正式告別“達利歐時代”,邁入“後達利歐時代”。這不僅是人事更替,更是企業治理模式的升級。一個真正成熟的企業,應當能夠在創始人離開後依然穩健運行,甚至在新的領導下實現突破,這纔是最關鍵的事情,達利歐能不能像喬布斯找到自己的庫克那樣,真正讓企業實現長期的生存,這其實是最難的事情,達利歐這個時候退休,在自己還有足夠清晰的思維能力的時候,爲之後的橋水基金鋪路無疑就顯得非常明顯。

第三,橋水基金將要學會在沒有達利歐的狀態下生存。達利歐的退出,對於橋水基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達利歐不僅是橋水基金的創始人,更是其靈魂人物。他的投資理念、管理風格、決策方式等,深深地影響着橋水基金的方方面面。因此,當前的橋水基金要學會適應沒有達利歐的日子,儘快形成屬於自己的運營模式,現在只是達利歐退休而已,後面一旦達利歐駕鶴西去,能不能迅速適應甚至形成長期的生命力都是考驗橋水基金的關鍵。

從具體的管理邏輯來說,橋水基金要做的事情重點集中在兩大領域,一方面,橋水基金需要加強團隊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投資人才,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更何況是金融這個高度依賴於頂尖人才的領域,只有擁有一個具有強大決策能力、研究能力、最終是投資能力的團隊,橋水基金纔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於上峰。另一方面,橋水基金需要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的風險控制體系,現在的金融風險往往都是“黑天鵝”與“灰犀牛”並存的狀態,誰都不會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會先來,對於一家金融機構來說,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強力風控體系,才能確保機構在面對各種不確定因素時,依然能夠保持穩健的發展態勢。

第四,達利歐自己到底該怎麼辦呢?儘管達利歐已正式退出,但他的影響力不可能一夜消失。他所創立的“原則”文化、宏觀經濟分析框架、風險平價模型等,早已深深植入橋水的DNA。更重要的是,他在全球政策圈、金融界和媒體中的巨大聲望,仍可能間接影響橋水的聲譽與資源獲取。

然而,真正的考驗在於:達利歐本人能否真正做到“放手”?歷史上不乏創始人退而不休、暗中干預的案例,戀棧不去對於任何一個明星企業的靈魂企業家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結果往往導致內部權力鬥爭和戰略混亂。達利歐若想真正成就橋水的“百年基業”,就必須剋制“指點江山”的衝動,給予繼任者足夠的信任與空間,這纔是達利歐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如今,“後達利歐”時代已經到來,整個世界投資界正在全面進入一個失去大師的大平庸時代,能否真正尋找到徹底擺脫之前明星企業家的長期行爲模式,這正是一個個知名機構需要不斷探索的事情,橋水能不能給出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