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每天採茶12小時子宮掉出體外?警惕子宮脫垂“隱形危機”

今天

#大姐每天採茶12小時子宮掉出體外#

登上微博熱搜

這是怎麼回事?

每年清明前後,59歲的付大姐都要做長達12小時的採茶工作。某天她採茶時突然感覺下面有個東西掉出來,去廁所一看發現是個雞蛋大的肉球!

在出現了排尿困難的症狀後,付大姐前往醫院,結果顯示她患上嚴重子宮脫垂,掉下的“蛋”就是子宮。而付大姐的子宮脫垂已持續10多年,她認爲生過孩子、年紀大了都會這樣,好在手術順利,付大姐也很快出院。

醫生表示:付大姐嚴重子宮脫垂與她長期勞作密切相關,數據顯示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女性,子宮脫垂髮生率是城市白領女性的6.8倍。

什麼是子宮脫垂

有什麼症狀?

子宮脫垂是女性常見的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爲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甚至脫出體外,常伴隨下腹墜脹、排尿困難等症狀。子宮脫垂很容易被忽視,很多患者因反覆咳嗽、打噴嚏漏尿纔會到醫院就診,從而發現問題。

如經常感到腰骶部痠痛或下腹部墜脹、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甚至出現了陰道異物感,可能出現了子宮脫垂。建議及時就醫。

子宮脫垂的原因

分娩因素

懷孕本身對盆底就造成了壓迫,尤其是多次分娩、難產、胎兒過大或產程過長,可能導致盆底肌肉、韌帶及神經的過度拉伸或撕裂。若產後過早負重或盆底肌未充分修復,脫垂風險將大大增加。

年齡與激素變化

絕經後,雌激素下降會導致盆底結締組織(膠原蛋白、彈性纖維)萎縮、鬆弛,減弱對子宮的支撐。隨年齡增長,盆底肌肉和韌帶逐漸退化,支撐力下降。

長期腹壓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肥胖或長期搬重物:持續腹腔壓力增加,壓迫盆底組織,導致逐漸鬆弛。

預防措施

對於子宮脫垂,預防至關重要。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尤其是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羣,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產後女性要做好盆底肌的康復訓練,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當運動等,也有助於維持盆底組織的正常功能。

△盆底健康對於女性的整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重視孕產期管理

孕期定期產檢,控制體重,營養科諮詢,避免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及巨大兒發生。分娩時需在醫生指導下正確用力,以減少盆底組織損傷。產後充分休息,避免過早從事重體力勞動;建議產後42天進行盆底功能篩查,若子宮復位不良需及時糾正。

減少腹壓增加的因素

積極治療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避免長期提重物或久站久坐。肥胖者需控制體重,以減輕盆底壓力。

盆底肌鍛鍊

凱格爾運動:每日進行2-3次盆底肌收縮訓練(收縮肛門和陰道,保持3-5秒後放鬆),每次10-15分鐘,可增強盆底肌肉支撐力。

採取臥位做凱格爾運動效果更好,方法是:

把頭和兩個腳後跟作爲支點,仰臥,

吸氣,擡高腰部和臀部,收縮盆底肌,保持3~10秒;

呼氣,放下臀部,放鬆3~10秒。

出現子宮脫垂如何護理

子宮脫垂髮生後,早期診治能有效控制其發展。通過科學的護理措施,可有效緩解子宮脫垂症狀並降低發病風險。

調整生活方式

①避免久站久坐:每隔1-2小時改變體位,減輕盆底壓力。

②保持大便通暢:多攝入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每日飲水1500-2000ml,預防便秘。

平衡運動與休息

①避免高強度運動(如長跑、蹦牀),選擇散步、瑜伽等低強度活動。

②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尤其是產後和更年期女性。

中醫調理與物理治療

中醫建議通過鍼灸、中藥封包、局部薰洗或內服調理體質,改善氣血循環。

輕症及有手術禁忌症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子宮託輔助治療緩解症狀,也可結合生物反饋與電刺激,主動加被動的治療方案,達到更好的療效。

手術治療

如果脫垂程度嚴重,子宮頸已經脫垂出陰道口,應注意穿純棉內褲減少對宮頸口的摩擦,注意外陰清潔。已經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且通過治療不能改善症狀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子宮脫垂是可逆性疾病

早期發現

積極治療可有效改善症狀

不但可以減輕痛苦

還能夠很大程度提高生活質量

央視新聞綜合觸電新聞、健康之路、北京中西醫結合醫院公衆號等

監製丨陸毅

製片人丨楊瑾

策劃丨張媛

編輯丨胡月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