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橋快慢分流為難機車騎士 議員促拆分隔島、專家籲數據評估

新北市議員陳世軒及機促會都認爲應把賣場道留給跟不上車流速度的真的慢車。圖/新北市議員陳世軒提供

串聯板橋與新莊的大漢橋,是新北市重要通勤動脈,然而橋上快慢車道分隔設計卻引發爭議。新北市議員陳世軒指出,機車專用道空間狹窄,一旦發生事故,不僅機車族無處可閃,救援車輛也難以進入,易形成壅塞癱瘓。他建議比照重新橋經驗,拆除快慢車道分隔島、開放外側快車道供機車行駛,改以「車速分流」取代「車種分流」,提升整體通行安全與效率。

根據交通局資料,民國110至113年間,大漢橋機車因超速遭舉發件數,是汽車的3300倍。陳世軒強調,這反映的不是機車族「愛飆車」,而是道路設計與速限不符實際通行狀況,讓騎士難以專注掌握路況。他呼籲市府儘速提出改善計劃,「路變寬了、反應時間變長,事故自然就少。」

對此,臺灣機車路權促進會理事黃柏嶽直言,許多縣市橋樑仍保有類似分隔島設計,實爲過時規畫,潛藏高度風險。他以忠孝橋爲例指出,曾有通勤尖峰時段機車道發生事故癱瘓,快車道卻空無一車,只有一輛黃牌重機順利通行,凸顯制度荒謬。「這就是現行制度的縮影,分流設計該徹底檢討。」

黃柏嶽建議,若不拆除分隔島,也應重新規畫使用方式,讓慢車道留給自行車與電動機車等真的跟不上車流的慢車,快車道則開放機車行駛,改採混合車道制度。他指出,重陽橋也有類似問題,且不少橋樑下橋後仍設有禁行機車道,形成銜接困境,應通盤整合。他強調,「車種分流制度不僅讓騎士左右轉困難、頻繁切換行車邏輯,更增加事故風險,應全面檢討取消。」

新北市議員翁震州則指出,各橋樑與交流道用路環境差異甚大,應深入分析大漢橋機車事故發生原因,交由專業單位綜合評估。他表示,若取消分流制度能有效減少事故與交通堵塞,樂見其成;但若成效不彰,也應尋求更適切方案,避免倉促調整反釀新亂。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也提醒,當初設置快慢車道分隔島,是基於車種分流原則,初衷在於提升秩序與安全。但隨着車流變化與用路需求提升,現行設計是否仍適用,應有更多數據與實證支持。他表示,「分隔島確實可能影響事故時的救援效率,但整體安全效益仍需細緻評估,避免因爲單一因素而忽略其他風險。」

面對議員與團體建議,交通局表示,針對大漢橋改善議題,已初步蒐集車道配置、交通量及事故等資料,現正研議是否拆除分隔島、開放第三車道等方案,並預計7月底邀集工務局、警察局等單位共同研商。交通局強調,相關調整涉及橋樑結構與動線安全,需審慎配套,後續仍將以「確保交通安全」爲最優先原則。

新北市議員陳世軒指出,機車專用道空間狹窄,一旦發生事故,不僅機車族無處可閃,救援車輛也難以進入,易形成壅塞癱瘓。圖/新北市議員陳世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