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前沿|典型案例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提供司法指引
【打工前沿】
原標題:典型案例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提供司法指引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佈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典型案例,聚焦網約貨車領域新就業形態勞動關係認定標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受到損害和致人損害的責任承擔規則等問題,爲數字經濟時代勞動者權益保護提供了明確的司法指引。發佈典型案例不僅能夠迴應社會關切,更通過規則創新與靈活適用,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
此次發佈的典型案例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勞動關係認定標準,而是發揮能動司法的作用,在勞動關係認定、職業傷害保障、責任風險分擔等方面實現了實踐創新。例如,案例1中,法院綜合考量企業是否通過制定獎懲規則等實施勞動管理,司機是否自主決定運輸任務、運輸價格,勞動報酬是否構成司機主要收入來源等要素,最終認定勞動關係成立。明確了企業與網約貨車司機之間存在用工事實、構成支配性勞動管理的,應當認定存在勞動關係,這對於統一裁判尺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在權益保障層面,典型案例展現了司法實踐在應對複雜情形時對法律規範的靈活適用。尤其是在處理勞動者職業傷害與第三人致人損害並存的情形中,司法機關創新性地構建了涵蓋社會保險、商業保險與侵權責任的複合性“保障網”——一方面,通過職業傷害保障機制強化制度兜底功能,確保基本權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明確商業保險賠付與侵權賠償責任可以並行適用。同時,在程序上允許受害勞動者直接向商業保險公司主張賠付,從而提升救濟效率,降低維權成本。這種多元保障模式實現了勞動者、用人單位與社會三方責任的合理分擔,爲平臺經濟背景下勞動保障制度的優化提供了實踐範式與路徑啓示。
而此次典型案例的公佈,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通過司法的能動性推動了勞動法治的不斷完善。面對新就業形態複雜用工現實的新挑戰,司法實踐沒有被動等待立法完善,而是將“支配性勞動管理”等概念引入實踐,以個案裁判提煉規則,通過發佈典型案例發揮指導作用,減少類似勞動爭議案件的裁判分歧,強化勞動者權益的司法保障,也爲後續立法積累有益經驗。
未來在實踐中,各方都應將典型案例真正學起來、用起來,切實發揮好其指導、示範、引領作用,更好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張菁)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