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爆官方!民間自主清除棘冠海星單日百隻 海管處說話了

澎湖海洋保育志工團隊多趟水下巡查,積極移除棘冠海星,守護珊瑚礁生態。(海管處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專吃珊瑚礁的棘冠海星今年夏天在澎湖南海大爆發!民間團體看破政府相關機關手腳,主動下海清除,除了7月一開頭首日在七美海域清除就破百隻,成績狠打海委會海洋保育署月清僅44只外,日前又趁東北季風來臨前在南方四島國加公園的東吉海域2日清除150只,讓狀況外的主管機關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也顏面無光,今(20)日主動發佈新聞稿,呼籲如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發現棘冠海星大量繁生情形,請透過該處官網數位通報專區進行通報。

澎湖今年5月先是發現七美海域棘冠海星大爆發,海保署5月底接獲通報後,於6月2日與7日委託在地潛水業者執行兩次水下調查,確認該海域棘冠海星密度已達爆發警戒值後與澎湖縣水域遊憩活動商業同業公會合作,於6月18日及19日完成兩趟次清除作業,合計清除44只棘冠海星,涵蓋範圍達8000平方公尺。

澎湖海洋保育志工團隊17、18兩日在東吉海域移除棘冠海星成果。(陳盡川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澎湖海洋保育志工團隊17、18兩日在東吉海域移除棘冠海星時,驚喜發現的棘冠海星天敵大法螺,大小還疑似是三代同堂。(陳盡川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澎湖海洋保育志工團隊17、18兩日在東吉海域移除棘冠海星時,驚喜發現的棘冠海星天敵大法螺,當時還緊咬棘冠海星不放。(陳盡川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澎湖海洋保育志工團隊17日在東吉東海域1號區域突棘了82只棘冠海星,2號區域突棘了27只棘冠海星,3、4號區域無發現,當天突棘了109只棘冠海星。(陳盡川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但海保署在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指示專案清除棘冠海星下,1個月來僅清除44只,接下來就僅是與澎湖縣政府及相關單位召開研商會議,研議澎湖海域棘冠海星爆發事件之應處模式與各單位分工責任,讓示警的澎湖海洋保護志工隊長陳盡川痛斥「遲鈍、無知、怠惰」,也讓民間團體看破官方手腳,由寶雅國際有限公司與澎湖縣水域遊憩活動同業公會合作,以每隻300元價格主動出面懸賞獵捕,7月1日首日就收購180只棘冠海星。

日前,趁19日入冬首波東北季風來臨前,海洋公民基金會主辦、澎湖羣島海洋保護志工團協會協辦,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贊助的東吉突棘行動,也順利於17、18日兩天合計清除150只棘冠海星,除交由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處理外,過程中也驚喜發現棘冠海星的天敵大法螺3只,且根據大小,彷彿是大中小三代同堂,在完成丈量標記後,原處野放。

不過,海管處今日針對近期媒體報導澎湖羣島海洋保育志工團隊於東吉海域執行「突棘行動」在17日單日清除棘冠海星達109只一事指出,感謝學術單位與民間保育團體共同守護珊瑚礁生態,並呼籲如於國家公園範圍內發現棘冠海星大量繁生情形,請透過本處官網數位通報專區進行通報(https://gov.tw/Zhw),以利即時掌握分佈狀況、加強防治應變,並蒐集相關水深與棲地資訊,作爲長期監測與防治規劃之重要依據。

海管處說,棘冠海星爲珊瑚礁生態系自然存在物種之一,國際警戒標準值隨區域有所差異,以大堡礁海域爲例,每公頃海域棘冠海星密度應低於20只至30只,以避免破壞珊瑚礁生態環境。

該處去年8月30日公告「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棘冠海星調查與防治計劃」,並建立「數位通報專區」,期望透過公私協力與多趟次水下巡查,強化棘冠海星異常狀況之通報、監測及防治能量。

海管處強調,參考2020年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西吉嶼海域以及去年起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執行「突棘任務」的經驗,今年5月於南方四島海域發現棘冠海星異常分佈情形後,隨即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澎湖縣澎湖羣島海洋保護志工團協會等合作,強化生態監測及防範機制。目前園區部分海域出現點狀密集現象,研判與該處地形、珊瑚類型相關。

同時於6月及9月辦理兩次珊瑚礁總體檢,並透過園區內8個固定測站持續監測;其中西嶼坪嶼西側曾出現棘冠海星密集現象,海管處處增加巡查及人工移除,澎湖羣島志工團協會於7月至9月期間亦協助移除78只棘冠海星,成功降低其對珊瑚礁的影響。而移除作業同時也能蒐集棘冠海星標本,藉以進一步分析物種親緣關係,提供更多防治參考資訊。

海管處表示,珊瑚礁是維繫海洋生態的重要基石,面對氣候變遷及環境壓力,亟需政府部門、學術單位與民間保育團體共同投入。國家公園感謝主動通報及無償協助的水下超人,共同守護澎湖南方四島珊瑚礁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