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遭完封 港媒認綠營自取其辱:賴已不能代表主流民意

大罷免首波投票結果不似綠營預期樂觀。(示意圖/資料照)

726首波大罷免以25:0姿態完封,綠營內部掀起檢討聲浪,林右昌則請辭秘書長一職。對此,港媒也評論,此次大罷免慘敗,不但對綠營來說是自取其辱式的慘敗,臺灣民衆更以選票反映出賴的民意基礎薄弱,不但不代表臺灣主流民意,也改變不了兩岸關係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的判斷。

港媒《香港01》29日評論指出,民進黨針對國民黨立委精心策劃的罷免案無一成功,賴清德想通過罷免國民黨立委以翻轉立法院、擺脫「朝小野大」局面的圖謀破產,而「國民黨則打了多年罕見的一場勝仗。」

除此之外,評論認爲,在 2024年臺灣大選,賴清德共得到558萬張選票,得票率爲40.08%,在投票率爲71.24%的情況下,賴的得票數據意味着他非是獲得大多數選民支持的總統;在立法院,賴清德也面臨「朝小野大」的局面,而藍白合作也對民進黨形成牽制。

基於上述兩個原因,評論也指,人們普遍認爲賴清德是個「跛腳」總統,會受制於民意不足和立法院的黨派政治結構,難有什麼政治作爲。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更在去(2024)年對臺灣大選時定調,「民進黨並不能代表臺灣主流民意」。

評論也指,賴清德在520就任演講時拋出「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今年3月提「拒統17條」,並把大陸定性爲「境外敵對勢力」,不但把「兩國論」上升到「敵國論」,也讓臺海關係硝煙再起。此外,評論也形容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表面着「團結國家」的旗號,卻把競爭性政黨定位爲異己、「雜質」。

面對此次綠營大罷免失利,評論分析,賴清德的態度讓不少臺灣人警惕,而不少民衆也用選票表明態度,再次對賴清德投下不信任票,同時也檢驗了大陸國臺辦對賴清德不代表臺灣主流民意,改變不了兩岸關係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