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期間北檢越區辦案!司法淪爲政治工具 改革迫在眉捷
傅崐萁遭搜索,國民黨團批賴清德:破壞民主法治千古罪人。(中時資料庫)
民進黨中央正推動全臺大罷免行動,檢調單位的動作竟也緊跟節奏。北檢大陣仗越區辦案,遠赴花蓮搜索立委傅崐萁的員工宿舍,追查與競選團購小物相關的公司。儘管檢方越區辦案在法律上並無明確禁止,但案件的時機點、辦案手法,以及與執政黨政治攻防的微妙連動關係,讓人不得不質疑:司法是否已成爲排除異己的工具?
檢調機關跨轄區辦案並非首次,但關鍵在於「標準是否一致」。對比過去許多涉及綠營人士的案件,檢方往往以「轄區權責」爲由,將案件交由當地地檢署處理,甚至拖延調查。但在傅崐萁案中,北檢卻主動出擊,越區大動作搜索,形成強烈對比。這樣的選擇性辦案,是否已經變成政治打壓的工具?
回顧過去,當民進黨內高層人士陷入司法案件時,檢方往往顧慮「社會觀感」,處理態度相對低調。例如,鄭文燦案在桃園地院交保後,桃檢並未強勢介入,而柯文哲案則因羈押問題引發司法標準不一的爭議。如今,傅崐萁案又出現「北檢出動、越區辦案」的情況,是否意味着司法標準已經根據政治需要調整?
民進黨政府目前正在全臺發動「大罷免」行動,目的明顯是針對特定在野政治人物。而傅崐萁作爲藍營在東部的重要勢力,長期被綠營視爲眼中釘。就在政治攻防激烈之際,檢方突然對傅陣營發動搜索,時間點如此敏感,難免讓人懷疑:這是巧合,還是政治算計?
事實上,傅崐萁過去長期遭遇司法追殺,卻仍在選舉中屢屢獲得高票支持,顯示民意對他的肯定。而這次北檢針對團購競選小物重啓偵查,是否與近來頻繁的政治攻防有關?檢方此舉,是否意在透過司法手段削弱傅崐萁在地方的影響力?或爲大罷免案增添柴火。
相對親綠的人權團體委託山水民調公司,早在兩年前進行一項司法信心民意調查,竟高達六成七的受訪民衆認爲檢察官辦案過程會「濫用權力」,甚至逾八成民衆相信檢察官辦案會受到政治影響。換言之,大概近九成民衆相信政治干預司法之必然,民衆對司法信心每況愈下,這項民調基本印證前總統蔡英文推動司法改革的失敗,蔡英文的失敗到了賴清德總統手中,不到一年的時只有更失敗。
正因爲臺灣司法長期被批評受政治力影響,檢方的獨立性更是備受質疑。無論是柯文哲案的羈押爭議,還是傅崐萁案的越區辦案,人民最擔心的問題仍然是:司法是否還能超然獨立,還是已淪爲執政黨的打壓工具?
如果司法機關選擇性辦案,對在野政治人物窮追猛打,卻對執政黨涉及的案件輕輕放過,將進一步削弱人民對司法的信任。而當司法公信力崩解,法律的公平性將蕩然無存,最終傷害的將是整個民主體制。
「大罷免」行動與司法調查交錯發生,使得臺灣社會再度面臨司法獨立性的考驗。若司法機關無法證明其行動基於法律與證據,而非受到政治壓力,則臺灣的法治公信力將進一步受損。面對這樣的司法亂象,執政黨是否應該自我反省?民衆是否應該更加警惕司法是否被操控?這些問題,值得所有國人深思。
若要改善司法的現況與困境,除了首要凝聚國人共識之外,必須從制度面着手,改革檢察總長及法務部長任命機制,確保司法機構能真正獨立於政治之外,以降低政治干預。對於目前偵查過程中,部分媒體提前獲取資訊,甚至影響案件輿論方向,須落實偵查不公開原則
針對與選舉、罷免、政黨相關的司法案件,可建立「特別審查機制」,由法界獨立人士組成審查小組,確保檢調單位的調查與起訴符合公平標準,降低外界對司法介入政治的疑慮。或邀請國際司法專家、組織(如聯合國法治機構)進行臺灣司法獨立性評估,參考其他民主國家(如美國、德國)的司法體制,制定更具透明度與公正性的司法改革方案。唯有如此,臺灣才能建立真正符合民主精神的司法體制,提升司法的公正性與獨立性,避免司法成爲政治工具,提升社會對法治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