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落幕 國會朝小野大難撼動

喧騰長達半年之久的「大罷免」首波結果,26日晚間出爐,24名國民黨立委與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挺過難關。圖/本報資料照片

大罷免大事紀

喧騰長達半年之久的「大罷免」首波結果,26日晚間出爐,24名國民黨立委與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全數挺過難關,即便投票前夕,綠營傾全黨之力助拳公民團體,多數民衆依舊投下不同意票,國會朝小野大格局難以撼動,執政團隊壓力大增。

這場公民團體自發性對立委展開不信任投票的運動,開票之初,即呈現「不同意票」一路領先態勢,位處風暴核心、選情最膠着的新北市第七選區立委葉元之,也驚險過關,「大罷免」終以「大失敗」結果作收。中選會預計8月1日審定罷免投票結果,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剩餘任期不得再提議罷免。

直到8月23日第二波罷免投票前,立法院將維持現行席次分佈,國民黨掌握52席、民進黨51席、民衆黨8席,加上2名無黨籍立委,在野聯手可穩定擁優勢地位。執政黨對內面臨少數派政府困局,對外又有美國對等關稅、區域緊張情勢等挑戰,堪稱內外交迫,恐需儘速啓動朝野對話,避免持續陷入跛鴨困境。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已遞出橄欖枝,希望總統賴清德跟朝野開誠佈公、沒有私心地坐下來談,討論如何讓臺灣在全球動盪中穩定前行,團結2,300萬國人,但執政黨是否接招,仍是未知數。

另一方面,府院於投票前夕親上火線,爲大罷免聲量造勢,是否再掀新一輪政治風暴,是下階段觀察重點。綠營人士不諱言,行政院長卓榮泰先前公開呼籲,應讓那些「不會審預算、不會算預算的委員」沒有機會再亂審,親赴第一線參與罷免攻防,已賭上政治生涯,不過府院均將大罷免定調爲「公民運動」,全面改組機會應不高。

面對外界關注是否有內閣改組的可能,卓榮泰26日上午前往投票時說,各個部會近期都提出了相當多的政策,國家的政務也會持續往前走,同時,行政團隊也會全力當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與談判團隊的後盾,希望她能成功。

儘管府院未將其視爲政黨競爭結果,或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但此次在野陣營成功號召支持者投下不同意票,某種程度上,代表國民黨的民意迴歸,後續執政團隊是否將進行小幅內閣改組、重新整隊佈局,推動新政挽回民衆信心,爲接續觀察的重點,更將牽動2026地方選舉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