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T”賦能集市火

夜幕時分,位於貴州省凱裡市苗侗風情園的“村T”表演現場,人頭攢動,激昂的音樂震耳欲聾。身着各種民族服飾的模特,隨着音樂節拍律動,在聚光燈下光彩照人。

“模特的服飾都是當地繡娘一針一線精心繡制而成,蘊含着她們的心血與智慧……”“村T”發起人楊春林告訴記者。

楊春林出生於凱裡市灣水鎮江口村的一個古老苗寨,自幼看着母親、外婆和姐姐們染布繡花做衣服,“那些古老又漂亮的圖案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裡”。大學畢業後,楊春林選擇了服裝設計,並在設計工作中引入了不少貴州民族文化和非遺技藝元素。“我在學習非遺技藝和這些古老圖案紋樣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過程中,越來越覺得民族服裝應該登上更大舞臺。這樣的美,值得被全世界看見。”楊春林說。

據瞭解,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衆多,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項3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6項78處。

去年7月,黔東南州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慶祝該州成立68週年。楊春林特意回到出生的寨子裡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服裝秀,讓自帶民族盛裝的鄉親,成爲“T臺”上最靚的星。“T臺”上展示的既有當地的苗繡、銀飾,也有獨具魅力的民族舞蹈,甚至農具也被“扛”上了舞臺。

村民們很積極,報名的人越來越多,原計劃3天的表演最終持續了一個星期。爲方便周邊縣份村民參與,凱裡市政府聯合楊春林將“T臺”搬到凱裡市郊的苗侗風情園,推動與“繡裡淘”非遺集市聯動發展。

十足的“村味兒”,加上新穎的表演形式,讓“村T”在線下和網絡平臺都引起了巨大關注。不少外地遊客前來觀看體驗,外省的專業團隊也專程趕到當地來表演。

隨着“村T”品牌影響力的增強,越來越多外地遊客涌入凱里體驗消費,“淘貨+走秀”結合,讓“繡裡淘”非遺集市成爲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據初步統計,截至2024年底,貴州“村T”非遺秀舉辦36場次走秀活動,吸引附近50餘個村寨的8000餘名羣衆參與,吸引遊客50餘萬人次,全網傳播量突破5000萬,帶動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00餘萬元。

如今,“繡裡淘”非遺集市的不少店主,白天是飛針引線的繡娘,晚上則化身穿着自家爆款產品在“村T”上走秀的模特,兩種身份,同樣幸福。(經濟日報記者 王新偉 吳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