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糲與精細

戎章榕

經停開羅,金字塔是遊覽必選項。這不僅是對建築奇觀的仰慕,更是向世界遺產致敬。

金字塔所屬的“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在1979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最具代表性的3座金字塔,坐落於開羅西南約8公里的吉薩高原上,因此也稱吉薩金字塔。它們分別屬於第四王朝的三代法老:胡夫、哈夫拉與門卡烏拉,其中胡夫金字塔最高,歷經4000多年滄桑歲月,依然巍然屹立。

吉薩金字塔被譽爲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儘管曾經從圖片上領略過它的風采,但真正置身金字塔下,瞬間被其粗糲外表深深震撼!擡頭眯着雙眼仰望被烈日光焰照耀的塔頂,頸椎生出仰之彌高的痠痛感。一陣熱風吹來,裹挾着細沙掠過石縫,發出輕微嗡鳴,彷彿聽見4000多年前石錘敲打的“咚咚”聲響,喉嚨不禁一陣哽咽!

數千年前,古埃及人究竟憑藉怎樣超凡的智慧與力量,將那些動輒數噸,甚至數十噸的巨石,從遙遠的採石場搬運至此?導遊說,是藉助了尼羅河水漲落的巨大浮力,採用水運法減輕搬運艱辛。那麼,當時的人們又如何將這些巨石一層一層壘上去呢?經科學測量,胡夫金字塔使用了約230萬塊平均重達2.5噸的石塊。科學家推測,古埃及人掌握了單一平緩坡度建造技術,依靠無數人力沿斜坡逐級而上,緩慢壘起這宏偉的奇蹟。令人驚奇的是,胡夫金字塔的子午線對準了北極星,它與天文現象的微妙契合,彷彿是與星辰對話留下的座標。

“人們敬畏時間,而時間敬畏金字塔。”這是埃及人對遠古歷史簡練有力的詮釋。金字塔爲何能保存完整?我試圖用手指摳進石縫,卻幾乎無法深入。很難想象,當時的工匠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情況下,如何將石塊打磨、壘砌得精確到毫米?這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如同金字塔般不朽。

我在海夫拉河谷神廟再次見證了這種極致。

海夫拉河谷神廟位於尼羅河畔,規模較小,常被旅行者忽略。它的建造時間比金字塔更早,如今雖部分坍塌,但佈局嚴謹,建築得極爲精細。巨大石條不靠任何黏合劑,自然疊加,嚴絲合縫,其中原理類似將兩片玻璃重疊起來壓縮間隙空氣,工藝精妙絕倫。神廟與金字塔是粗糲與精細的完美結合,在縫隙間藏着對完美的執着追求。

在粗糲與精細之間,我洞見古埃及文明之光——在黃沙漫天的荒原上,古埃及人用原始工具,刻畫出接近永恆的座標。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奇蹟,並非征服時間,而是與時偕行。人類對永恆的嚮往、對極致的追求、對未知的探索,在時光長河中閃爍着耀眼光芒。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8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