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冰雪資源實現價值躍遷

李鬆梅 張貴海

冰雪經濟是以冰雪資源爲依託,通過冰雪旅遊、冰雪運動、冰雪文化等產業形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經濟發展模式。冰雪資源作爲自然稟賦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正在演變爲新的經濟增長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蘊含着深遠的經濟學意義,爲冰雪資源富集地區經濟發展開闢了新思路。

發展冰雪經濟,黑龍江得天獨厚。當前,黑龍江冰雪旅遊火爆出圈,爲冰雪經濟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要通過冰雪旅遊帶動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不斷提升,將冰雪經濟打造成爲推動區域經濟振興的重要引擎。

冰雪資源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

冰雪資源作爲一種獨特的自然資源,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冰雪經濟產業鏈的縱向深化和橫向拓展,本質上是將氣候特徵轉化爲生產要素,通過服務創新和技術賦能實現價值倍增。如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帶熱了冰雪運動,還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形成全產業鏈的繁榮。北歐各國充分利用冰雪資源“靠雪吃雪”,使冰雪經濟成爲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動多個產業發展。

當社會需求結構向精神消費傾斜時,冰雪的審美價值和體驗價值開始超越其物質屬性,產生價值躍遷。相關研究顯示,我國冰雪經濟總體規模已達到了萬億元。當前,冰雪經濟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全球冰雪消費市場正經歷需求側變革且呈現出顯著的代際差異。很多年輕人將冰雪體驗納入“人生必做清單”,推動滑雪消費逐年遞增。同時,催生出冰雪音樂節、冰屋酒店等新興業態,使冰雪消費從季節性活動升級爲全年候的生活方式。當前,技術創新正在重塑冰雪產業形態。冰雪旅遊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極大拓展了冰雪消費的時空邊界,推動了冰雪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未來之路

跨區協同。打破地域壁壘,整合優勢資源,構建跨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是實現冰雪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事實證明,打破行政邊界的資源整合,能釋放更大經濟價值。當前蓬勃發展的冰雪經濟,已經成爲一些地區發展的重要引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例如,京津冀地區已初步形成冰雪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在冰雪場館建設、賽事舉辦、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合作。冰雪經濟的跨域協同主要包括資源協同(冰雪資源協同、客源市場協同和產業鏈協同)、產業協同(“冰雪+旅遊”協同、“冰雪+文化”協同、“冰雪+科技”協同)與機制協同(建立跨區域協調機制、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信息共享和交流合作)。

科技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爲冰雪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冰雪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科技賦能產業升級,打造發展新動能。一是突破關鍵技術,提升裝備水平。要自主研發高端冰雪裝備、推動冰雪裝備智能化升級、加強冰雪裝備標準體系建設等。二是創新應用場景,豐富產品供給。包括開發沉浸式冰雪體驗項目、打造智慧冰雪場館、拓展冰雪運動應用場景等。三是構建創新生態,激發產業活力。包括加強產學研合作、培育冰雪科技人才、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等。

文化賦能。冰雪文化是冰雪經濟的發展催化劑,通過冰雪民俗活動、冰雪藝術、冰雪主題創意產品等,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冰雪的魅力,賦予冰雪經濟發展新活力。一是將冰雪文化基因深度融入產品設計。加強與冰雪文化相關的歷史、民俗、藝術等領域的合作與研究,確保產品設計中的冰雪文化元素準確且富有深度。二是培育具有東方美學特質的冰雪IP。在保留冰雪文化核心特質的基礎上,巧妙融合東方繪畫、書法、園林、服飾等美學元素,使冰雪IP展現出獨特而迷人的東方韻味。同時,構建多元化的冰雪文化IP矩陣,包括形象IP、故事IP和空間IP。三是提升公衆對冰雪IP的認知度與認同感。通過舉辦冰雪文化節、冰雪藝術展等活動,充分展現冰雪文化的魅力,從而擴大冰雪IP的傳播範圍、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

生態保護。在探索冰雪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要保護與開發並進。要綜合考慮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生態利用和科學創新等多方面因素,通過科學規劃和管理,在冰天雪地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補償機制爲冰雪經濟的健康發展築起了安全屏障。合理的生態補償政策不僅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還能推動冰雪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同地區應根據自身情況,因地制宜構建冰雪經濟生態價值覈算標準。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冰雪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