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德到習近平 回顧76年16次閱兵背後的政軍密碼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大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檢閱受閱部隊。(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國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將會在9月3日舉行,這次閱兵是中國自1949年以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第17次閱兵,也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執政以來的第3次天安門閱兵。港媒《香港01》回顧中共76年來數次閱兵,深入分析梳理中國政治制度演變、軍事現代化進程,以及國家戰略思維的重大轉變,從閱兵首長制度變遷、武器裝備發展軌跡,以及今年閱兵的戰略意義三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
閱兵首長制度的政治邏輯演變
建國初期的軍政分工模式(1949-1953)
從政治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1949年中共建政大典由朱德元帥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身份檢閱部隊,這個安排體現了建國初期軍政分工的制度邏輯。毛澤東作爲政治領袖宣告中共建政,而朱德作爲軍事統帥檢閱部隊,這種分工反映了當時黨政軍體系尚未完全整合的歷史特點。
當時的口號「祝同志們健康」與「祝總司令健康」,體現了革命戰爭時期平等主義的政治文化。從1949年到1953年,朱德連續5年擔任閱兵首長,這個穩定性反映了建國初期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徵。
當時的口號具有強烈的革命戰爭色彩:
朱德:「祝同志們健康!」
官兵迴應:「祝總司令健康!」
朱德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官兵齊聲:「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套口號體現了幾個重要特點:第一,「同志」稱謂反映了革命戰爭時期平等主義的政治文化;第二,相互祝願健康體現了官兵一致的革命情懷;第三,對新中國的共同祝願強化了政治認同。
從1949年到1953年,朱德連續5年使用相同口號,這個穩定性反映了建國初期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徵和對革命傳統的堅持。
國防部長時期的制度調整(1954-1959)
1954年中共廢除總司令職務,改由國防部長檢閱部隊,這個變化標誌着國防體系的制度化進程。彭德懷擔任大陸國防部長期間(1954-1958),中國軍隊開始從革命軍隊向正規化軍隊轉型。
1955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國防部部長彭德懷乘車檢閱受閱部隊官兵,向他們喊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受閱官兵回答:「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幾句口號彰顯著那個激情年代對祖國、黨和領袖的熱愛。
1959年廬山會議後彭德懷被免職,林彪接任國防部長並主持當年閱兵,林彪接任國防部長,所以1959年的閱兵就是林彪主持。雖然具體口號記錄不詳,但基本框架應該延續了「祝同志們健康」的傳統。
1984鄧小平閱兵:軍委主席負責制的制度確立
1960年開始,中國政府決定「5年一小慶、10年一大慶」,後來因爲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和文革的巨大沖擊,國慶閱兵開始中斷多年。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大力進行撥亂反正,讓整個社會走出文革陰影。
鄧小平時代新口號(1984年):
鄧小平:「同志們好!」
官兵迴應:「首長好!」
鄧小平:「同志們辛苦了!」
官兵迴應:「爲人民服務!」
1984年鄧小平以軍委主席身份檢閱部隊,這個突破性的制度安排具有重大政治意義。他確立了軍委主席直接掌握軍隊的制度傳統,體現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核心原則。同樣是在1984年國慶慶典上,北京大學的學生們出人意外地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成爲經典的時代畫面。
口號從「祝總司令健康」變爲「同志們好」、「首長好」,這個變化反映了從個人權威向制度權威的轉變。「首長」這個稱謂既體現了等級秩序,又保持了革命傳統的色彩。這套口號一經確立,就成爲了之後30多年閱兵的標準模式,直到2017年纔出現變化。
江胡時代的制度化鞏固(1999-2009)
江澤民時期(1999年):
江澤民:「同志們好!」
官兵迴應:「首長好!」
江澤民:「同志們辛苦了!」
官兵迴應:「爲人民服務!」
胡錦濤時期(2009年):
胡錦濤:「同志們好!」
官兵迴應:「首長好!」
胡錦濤:「同志們辛苦了!」
官兵迴應:「爲人民服務!」
1999年江澤民、2009年胡錦濤分別主持國慶閱兵,正式確立了10年一次國慶閱兵的制度慣例。這兩位領導人都同時擔任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體現了最高領導人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特點。
習近平時代的制度創新與強化
2015年:抗戰勝利閱兵傳統的建立
2015年9月3日,習近平首次舉行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這個創新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他將抗戰勝利紀念上升到與國慶同等的政治高度,建立了每10年一次抗戰勝利閱兵的新傳統,體現了對歷史記憶的政治運用。
2015年9月3日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
習近平:「同志們好!」
官兵迴應:「首長好!」
習近平:「同志們辛苦了!」
官兵迴應:「爲人民服務!」
2015年習近平首次主持抗戰勝利閱兵時,仍然沿用傳統口號,體現了對既有制度的尊重和政策的連續性。
2017年:香港駐軍閱兵的首次突破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視察香港駐軍時首次出現口號變化:
習近平:「同志們好!」
官兵迴應:「主席好!」
習近平:「同志們辛苦了!」
官兵迴應:「爲人民服務!」
這個變化雖然是在香港駐軍首次出現,但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徵意義。從「首長好」到「主席好」,體現了對國家主席、軍委主席雙重身份更加明確和直接的確認。
2017年朱日和:建軍90週年閱兵的鞏固
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建軍90週年閱兵:
習近平:「同志們好!」
官兵迴應:「主席好!」
習近平:「同志們辛苦了!」
官兵迴應:「爲人民服務!」
在朱日和閱兵中,「主席好」得到進一步鞏固,標誌着這個新口號開始成爲習近平時代的標準模式。
2019年:天安門閱兵的正式確立
2019年10月1日國慶70週年天安門閱兵:
習近平:「同志們好!」
官兵迴應:「主席好!」
習近平:「同志們辛苦了!」
官兵迴應:「爲人民服務!」
2019年國慶70週年閱兵,口號從「首長好」變爲「主席好」,這個看似細微的變化實際上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徵意義。從寬泛的「首長」到明確的「主席」,體現了習近平時代對軍委主席負責制的進一步強化和精準化。
這個變化最早出現在2017年香港駐軍閱兵,然後在朱日和建軍90週年閱兵得到鞏固,最終在2019年天安門閱兵正式確立,顯示出制度變革的漸進性和系統性。
第二部分:武器裝備發展的歷史軌跡分析
小米加步槍:起步期的技術依賴(1949-1959)
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軍事工業的落後狀況。「小米加步槍」的描述雖然帶有修辭色彩,但確實反映了技術基礎的薄弱。山炮需要騾馬拖拽,飛機數量不足需要飛兩遍,甚至有戰機掛實彈參閱,這些都說明了當時軍事技術的侷限性。
當時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從國民黨軍隊繳獲的「萬國造」,包括美式、德式、日式等不同制式裝備,標準化程度極低,後勤保障困難重重。
1950年的第2次閱兵,公安部隊首次受閱,1900多匹戰馬組成的騎兵大隊是一大看點。1951的第3次閱兵,傘兵部隊、防空部隊、火箭炮部隊首次受閱。
1952的第4次閱兵,儀仗兵首次受閱。1953的第5次閱兵,黃色戰馬方隊首次受閱。1954的第6次閱兵,適逢建國5週年,受閱部隊的武器從1949年首次閱兵時的「萬國造」變爲「蘇式」武器裝備的基本統一,騎兵部隊最後一次受閱。
1954年第6次閱兵標誌着中國軍事裝備從「萬國造」向「蘇式」裝備的重大轉變。這個轉變反映了中蘇同盟關係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重要影響。騎兵部隊在1954年最後一次參閱,象徵着機械化時代的到來。
1955的第7次閱兵是中國實行軍銜制後的首次閱兵,部隊指戰員身穿55式軍服。1956的第8次閱兵是首次雨中閱兵,受閱部隊乘坐的汽車是第一批出廠的國產解放牌汽車。
1957年國產伊爾-28轟炸機、殲5戰機首次參閱,1959年國產「五九式」主戰坦克的亮相,顯示中國開始具備重型武器裝備的自主生產能力。
1957的第9次閱兵,閱兵總人數明顯比往年少,50多個國家的外賓、駐華使節觀看閱兵,國產的伊爾-28型噴氣式轟炸機、殲5型殲擊機首次受閱,標誌着中國航空工業的起步。1958的第10次閱兵,女民兵方隊首次受閱。1959的第11次閱兵適逢建國10週年,武器裝備國產化程度明顯提升,國產的「五九式」主戰坦克和「紅旗牌」檢閱車首次亮相。
技術含量的質的飛躍:自主發展期(1984-1999)
1984年:技術含量的質的飛躍
經過改革開放初期的技術積累,1984年閱兵展示了中國軍事工業的重大進步。28種武器裝備中19種爲新裝備,部分已達世界先進水平。戰略導彈部隊首次參閱,標誌着中國戰略威懾力量的公開展示。
女兵方陣首次參閱,反映了軍隊現代化過程中性別平等理念的體現,也顯示現代戰爭對人力資源結構的新要求。1999年第13次閱兵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42種裝備中90%以上爲新裝備,絕大部分爲自主設計生產,這個比例顯示中國軍事工業已經基本擺脫對外依賴。
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武警特警、預備役等新兵種的參閱,反映了軍隊結構的現代化調整,適應了信息化戰爭的新要求。
第三階段:創新發展期(2009-2019)
2009年:全面國產化的實現
2009年國慶是建國60週年,中國舉行第14次閱兵,當時的中國經濟經過連續多年的快速發展,即將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工業國。此次閱兵是中國軍事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全面檢驗。所有52種主要裝備完全國產化,近90%首次參閱,這個數據充分說明了中國軍事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
殲-10、殲-11戰機的參閱標誌着中國航空工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在印巴衝突中表現出色的巴基斯坦殲-10CE戰機,正是基於中國殲-10技術的外貿版本,證明了中國軍事技術的國際競爭力。
2015年:國際化與多元化並重
爲了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中國舉行第15次閱兵。這時候的中國已經在2010年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工業國,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已經開始實施。2015年閱兵有多項創新:首次邀請外國軍隊參加、首次安排將軍領隊、首次設計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遊擊隊等英模部隊代表編組受閱,女子儀仗隊員首次參閱。這些創新反映了中國對國際軍事合作的開放態度,同時體現了對歷史傳統的重視。
受閱的500多件40多種型號的武器裝備,其中84%是首次在閱兵中亮相,比如,殲-15列裝後首次參加閱兵,顯示中國軍事技術創新的加速度。
2019年:軍改成果的全面展示
2019年閱兵是中國舉行的第16次閱兵,是習近平軍改後的首次天安門閱兵,具有特殊的政治軍事意義。首次編設領導指揮方隊、首次出現女將軍受閱,首次出現女將軍受閱,兩大新組建部隊戰略支援部隊方隊、聯勤保障部隊方隊首次亮相,反映了軍隊組織架構的重大變革。受閱的裝備全部爲中國製造,40%爲首次亮相,比如,受到輿論關注的東風-41核導彈、15式輕型坦克、新型信息作戰力量,標誌中國戰略威懾力量達到新的水平。
2025年九三閱兵:「中國製造軍事成果檢驗」
過去10年間,中國在高端製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這些技術進步必然會反映在軍事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上。
從官方表述「相繼攻克一大批高精尖技術,研製出一大批先進武器裝備」可以預見,今年閱兵將是對過去10年軍事科技創新成果的全面檢驗。
看點一:新質戰鬥力的系統性展示
根據官方透露,今年閱兵將展示無人智能、水下作戰、網電攻防、高超聲速等新型作戰力量。這些力量代表了未來戰爭形態的發展方向,體現了中國軍事戰略思維的前瞻性。
無人智能裝備的參閱反映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深度應用。水下作戰力量的展示顯示中國對海洋戰略空間的重視。網電攻防力量體現了信息化戰爭的核心特點。高超聲速武器則代表了戰略威懾技術的最新發展。
看點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成果體現
今年參閱的所有裝備均爲國產現役主戰裝備,這個全面國產化背後體現了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顯著成效。從民用技術到軍事應用的轉化速度和質量,將是今年閱兵的重要觀察點。
看點三:國際戰略競爭背景下的威懾展示
在當前國際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今年閱兵的戰略威懾意義尤爲突出。「國之重器」的集中展示,既是對國內的信心提振,也是對外的實力展現。
看點四:抗戰勝利紀念的政治象徵意義
將抗戰勝利紀念與軍事力量展示結合,體現了歷史記憶與現實國力的有機統一。這種安排強化了「勿忘國恥、強軍興國」的政治主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回顧76年曆程:中國軍事工業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
從1949年的「小米加步槍」到2025年的「國之重器」,76年來17次閱兵見證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成功並非單純的技術進步,而是政治制度、軍事制度和技術創新的協同演進。從朱德的「祝同志們健康」到習近平的「主席好」,每一個細節變化都反映了深層次的制度邏輯。
2025年九三閱兵承載着展示國家實力、提振民族信心、維護地區穩定的多重戰略意義。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背景下,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支撐。
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一向以來都是衡量它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中國的軍事工業已經由「中國製造」邁向了「中國創造」,從以前要仰望別人到現在可以平視。而且現在中國在國防技術上已經實現完全自給自足,完全擺脫了對外國軍事技術的依賴。這種自給自足不僅是國家安全的保障,更是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獨立自主的重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