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寓言學管理/改善流程 提升競爭力

話說,年輕樵夫與老樵夫一同上山砍柴,老樵夫一連數天,砍柴量都比較多。年輕樵夫覺得自己年輕、有力氣,不解其原因,忍不住請教前輩。老樵夫說:你砍完柴回家,只顧着休息;但我回家後,第一件事是磨斧頭。我的斧頭比你利,自然砍得多,年輕人恍然大悟。

故事連結至績效管理,旨在提醒目標設定時,須包含流程改善項目。否則,將如同只顧着砍樹,卻忘了磨斧頭的年輕樵夫,導致事倍功半,成果不如預期。

績效管理的平衡計分卡(BSC, Balanced Scorecard)中,包含財務、顧客、流程、人才發展等四大構面。其中的流程構面,即着眼於流程的效率與效果。若在目標設定時,納入流程構面指標,與時俱進地改善流程,方能提供高效率與性能的產品或服務。

雖說組織應着重流程的持續改進,但若基於人性,人傾向留在自己的舒適圈,不做改變。如同故事中的年輕樵夫,日復一日地循着砍柴、休息的規律作息,缺少改變的自覺與企圖心。

維持現狀,短期而言,或許對產出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在變化快速與高度競爭的時代,則形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未能持續優化的流程效率或服務品質,將如同「鈍化」的斧頭,逐漸喪失原有的競爭力。

流程改善,還是個持續的功夫。短期如同0.99與1.01之間,相差僅0.02。而隨着時間推移,0.99連續相乘,結果趨於零;而1.01連續相乘,其結果將爲無限大。

因此,不能小看對於每個流程進行的改善努力。此外,只要一個改變,所提升的效率,後續所有經此流程的行動,都受益於此改變。積沙成塔,持續的流程改善,將產生長期效應,造就強大、非凡的生產力。

流程改善,應從何開始呢?

一、從價值鏈着手:每個功能別,均有其特殊的價值創造流程。找出價值鏈流程中,最關鍵或最具價值的區域或節點,並優先進行流程創新與改善,可獲致最大的價值效應。

二、從客戶角度着手:流程,在於服務內部或外部顧客需求,提供價值服務。源自需求,找出客戶最痛點或最低滿意度項目,進行革新與創新,消除價值卡點與瓶頸。

三、從精實管理着手:依據精實管理的概念,由流程中檢視對於顧客或最終產品、服務無價值的步驟或流程,予以簡化或去除,以更精簡的流程,創造附加價值。

四、從新進人員建議着手:針對入職三個月內的新進人員,蒐集對組織流程的看法,只要是任何奇怪或不順手之處,都可能是流程的潛在問題點。三個月後,原本感覺不順暢之處,被迫逐漸適應後,就喪失了檢視修改點的機會。

回至故事中,由老樵夫與年輕樵夫的對比,更顯示流程的重要性。

即使老樵夫年紀較長,體力較差,但憑藉着使用相對鋒利的斧頭,可以產出比年輕樵夫更多的伐木量。也就是說,組織基於流程的精進,可投入相對少的資源,卻獲致更高的生產力。

然而,年輕樵夫同時也代表着人性按表操課的慣性。爲了跳脫舒適圈,得善用績效管理流程,將「流程構面」作爲目標設定的重點方向,引導成員找出潛藏於細節中的魔鬼,持續改善與精進。

最終,形成如同老樵夫日日磨斧頭的新習慣,也就是全員着重流程改善的文化,不斷增進價值與產出,推升組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