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宇樹到飛行機器人,光速光合如何捕捉下一個千億賽道
去年年末,光速光合聯合領投了自變量機器人的數億元Pre-A++輪融資。今年5月,空中機器人公司微分智飛宣佈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及天使+輪融資,由光速光合領投。這兩家公司,在光速光合投資之後幾乎不到一個月時間裡,估值已經翻倍。
雖然目前落子不多,但項目各有其代表性,光速光合正通過在具身智能的佈局,悄然勾勒下一代AI載體的雛形。
當然,故事的起點還是宇樹。在《宇樹融資故事:打破精英主義的傲慢》一文中,投中網描摹過宇樹融資的VC衆生相。當時談及光速光合對宇樹的這筆投資,數位投資人都表示“神通廣大”。
藉由這個案例,剛好可以一窺光速光合在科技投資上的特點:
從組織架構上來看,全球化的視野和由此構建的平臺信息網絡,是光速光合的優勢之一,美國和歐洲頂尖大學實驗室裡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其投資決策的參考依據之一。
從方法上看,光速光合的投資邏輯更偏實證,雖然偏好天花板高的大賽道,但出手並不莽撞。在通過理論推演看好長期趨勢的同時,也會關注可能的場景落地。比起眼下的數字和利潤,光速光合更重視的是一手的客戶反饋,產品能否獲得全球頂尖客戶的青睞是一項重要的參考標準。
從“擇時”的角度,選擇在恰當的時間點入局,平衡早期風險與成長期溢價,避免“投早死”或“追高成本”。
此外,在一些更前沿的方向和領域,光速光合也在持續關注,並希望能成爲最早投進去的機構。比如,剛押注的微分智飛在空中機器人領域,尤其是不依賴GPS、無先驗地圖、無人爲操作的全自主飛行領域,處於全球頭部身位。而在更廣泛的AI基礎設施領域,光速光合也看到很多細分領域的新機會。
主導上述幾筆投資的光速光合合夥人朱嘉兼具科技行業和投資行業的雙重背景,既有對前沿創新浪潮的敏銳洞察能力,也能潛心深入產業鏈上下游挖掘隱形冠軍。他曾是飛利浦亞洲研究院的科學家,之後加入半導體公司TridentMicro擔任主任工程師,還曾在微控制器領域的半導體公司Atmel從事研發、市場和管理工作。
在光速光合,他主要關注AI基礎設施、硬科技及新能源等領域的投資機會。近日,他跟投中網聊了聊光速光合在具身智能和AI基礎設施方面的佈局和投資思路。
一次漂亮的出手
光速光合對於具身智能領域的思考,在投資宇樹這個項目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實際上,早在2020年朱嘉就已接觸了宇樹,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跟團隊溝通交流。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困擾他的問題是,四足機器狗在消費品市場的應用場景到底在哪?直到生成式AI來了,隨着大模型技術的不斷髮展,四足機器狗向人形機器人的演進展現出可能性。
恰好光速美國投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兩位教授創立的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Skild AI,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朱嘉也在不斷深化思考。“從大模型在語言產生的巨大突破中,我們看到智能的涌現,發現這件事情變得有意思了。”光速光合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技術拐點,也意識到宇樹在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上的潛力——在四足領域,宇樹打磨的不僅是硬件的能力,還有運動控制的能力,理論上說可以很快做出人形機器人。事實也確實如此,從機器狗衍生出的能夠原地後空翻和快速行走的第一代機器人產品很快問世,半年之後又出了更成熟的第二代產品。
這意味着,宇樹的想象空間打開了。和四足相比,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更爲豐富。但光有這些思考還不夠,在朱嘉看來,這些只是停留在一個模糊的趨勢推演上。他還需要從宇樹的客戶那裡找到更多支撐自己作出判斷的證據,投資的線索有時潛藏在這些銷售數據的背後。
朱嘉提及,去年到美國出差時,在跟Skild AI的兩位創始人溝通時他問道,“你們的機器人展示出來的能力很強,硬件是自己做的嗎?”對方說不是,測試過很多家,但最好用的是宇樹。
這種“好用”背後,朱嘉認爲正是宇樹在供應鏈管理上的獨特優勢。對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掌控能力,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性價比,還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具備更大的靈活性和韌性,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如果進一步拆解的話,他提到客戶的反饋主要有兩點:第一,“皮實”,經得起摔打,可靠性非常好。第二,性價比極高,這種性價比並不是卷價格,而是在能夠達到二次開發能力的情況下,具備顯著的售價優勢。
眼見爲實,一些更深層次的認知正在朱嘉眼前打開。在與英偉達和谷歌這些全球科技巨頭及當紅科技公司溝通後他發現,他們採購的都是宇樹的機器人,用於自身的具身智能研發工作。這不僅是對宇樹技術實力的認可,也證明了其產品在行業內確實具備應用前景。
在朱嘉眼中,王興興是一位對自己所做事情懷有極大熱情的創業者。第一次拜訪宇樹時,王興興剛做了一款健身新產品,可以通過自研的電機齒輪控制實現拉力反饋。他在推薦這款新產品時的興奮勁,讓朱嘉印象深刻。“興興很真誠,也很有熱情,有自己非常明顯的長板,這是他能走到今天很重要的原因。”
當宇樹的技術和市場需求拐點明確後,2024年中,在B輪和B+輪之間,光速光合果斷尋求到一個投資機會,以35億估值切入這一可能達到千億級規模的公司。這是一次漂亮的出手,時間窗口把握得剛剛好。在《宇樹融資故事:打破精英主義的傲慢》一文中,投中覆盤過,正是在這個階段,宇樹已經由看不清轉到買不到了。
具身智能的投資佈局
生成式AI助推具身智能成爲當下最熱的賽道之一,最近半年,天使輪估值過億的項目數量激增。然而,由於技術路線尚未收斂,具身的未來發展仍然面臨不確定性,商業化則是一個更遙遠的議題。未來是否值得押注,基於不同的理念和策略,機構在此時作出不同的選擇。
光速光合看好這一領域的前景,這種信心基於在被投企業身上看到的快速迭代的泛化能力。朱嘉傾向於把具身智能拆分爲軟件和硬件兩個維度,如果說投資宇樹是基於對這兩個維度的看好,那麼投資自變量機器人則更多是基於對其軟件研發能力的認可。
去年年末,光速光合聯合領投了自變量機器人的數億元Pre-A++輪融資。不久前,公司官宣完成Pre-A+++輪和A輪融資,自成立起不到一年半時間內,已完成7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10億元。這家公司成立於2023年12月,聚焦“通用具身大模型”的研發,以真實世界數據爲主要數據來源,構建具備精細操作能力的通用機器人。基於大規模通用知識預訓練與多任務學習機制,「WALL-A」模型在部分未見過的新任務場景中已展現出零樣本泛化能力——廣泛場景的零樣本泛化是實現通用機器人的關鍵標誌之一。
舉例來說,柔性物體形變複雜,狀態隨機,是操作任務中較複雜的一類。在一個自變量機器人的展示視頻中,機器人需要將亂成一團的衣服疊好。拆解一下這個過程,首先需要精確的視覺系統來感知衣服實時的形態變化,理解衣服的拓撲結構,依次將領口、袖口整理出來。而應對極易形變的衣服,處理其隨機狀態,則需要雙臂高度靈活的操作和精細的動作協調。當發現夾爪首次擡起衣服的位置有偏差,迅速放開後,機器人重新以合適的位置再次拿起衣服。
“雖然最終完成一件衣服的摺疊可能耗時長達10分鐘,但這個過程就如同三歲孩童的學習過程,充滿了探索與成長。”朱嘉難掩興奮地說道,“正是這樣的探索過程讓我們相信,通過持續的強化學習,機器人在柔性物體操作領域會做得越來越好。”
此外,光速光合也在持續挖掘一些更前沿的方向和領域,不久前領投的微分智飛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微分智飛成立於去年7月,致力於打造全球領先的通用空中機器人具身智能大腦及其集羣系統。這家公司由機器人領域知名學者、浙江大學高飛教授領銜創立,此人在空中機器人相關領域深耕10餘年,提出了國際首個非結構化場景的自主飛行集羣系統。
簡單來說,微分智飛的產品是一款無人機,又是一個具身智能的機器人。不像現在市面上已有的分離設計型產品,大都是在無人機下面吊一個機械臂或抓手,微分智飛自身的機身就能運動,可以直接抓住一個物體,完成一次遞送。即使在前沿的具身智能領域,這個跨界的概念也顯得很新。
“光速光合還是希望能投到天花板很高的行業。拿微分智飛來說,目前市面上的產品主要由海外公司提供,溢價高,能力也不夠好,大家不太敢用。但飛行機器人屬於泛機器人概念,想象空間巨大。大疆在消費無人機市場表現令人驚豔,我們相信下一代的飛行機器人,中國創業者也有機會做得很好。”朱嘉告訴投中網。
AI新浪潮下的光速光合打法
除具身智能這個領域外,光速光合也在深入研究一些看上去沒那麼熱鬧的角落——AI相關硬件層面的技術趨勢,如液冷散熱、光模塊升級、可控核聚變等細分領域。這些技術的發展對於提升AI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至關重要,同樣蘊藏着豐富的投資機會。
機器人和智能眼鏡都是AI落地的理想載體,但支撐其發展的核心是算力基礎設施。以英偉達爲例,其業務已從單一GPU芯片延伸至數據中心整體解決方案。隨着AI技術快速迭代,數據中心面臨的核心挑戰是需要在有限物理空間內實現計算密度最大化,這也引發了硬件系統全鏈條升級的需求。
GPU性能提升帶來的衍生問題是,大模型訓練與推理依賴多芯片集羣協同,需要高效聯網技術支撐。在集羣架構下,網絡通信成爲關鍵瓶頸,光連接與電連接技術都需要創新。比如,光速光合早年投資的中際旭創,已成爲全球高端光模塊龍頭企業,其產品應用於數據中心通信網絡。
與此同時,GPU功耗攀升又催生兩大難題:散熱與供電。傳統風冷效率不足,液冷技術成爲主流,能保障芯片穩定運行;供電方面,AI算力需求倒逼能源升級,核聚變因高效清潔成爲未來方向。同時數據中心需優化電力分配系統,通過智能配電技術降低損耗,實現從主幹電網到單芯片的精準供電。上述這些領域,都是光速光合關注的重點。
投資人對同一個行業的判斷,往往非共識多於共識。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當下也處於一個不同理念碰撞的時代。比如,有人認爲,和風大浪急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相比,硬科技投資不再追求賠率,反而追求的是勝率。也有人悲觀地認爲,風險投資的超額收益時代已然落幕,行業當下及未來的回報空間將持續收窄。
在朱嘉看來,硬科技投資需平衡勝率與賠率——單純追求“小而美”的穩健策略,可能導致回報趨於平庸;但盲目押注高風險賽道,則可能忽視潛在風險。光速光合依然聚焦於投資具有巨大成長潛力的行業,力求在投資時通過多維度分析精準判斷企業價值。還是以宇樹爲例,在光速光合投資前,其收入利潤尚未顯著體現,但基於對技術趨勢與市場潛力的判斷,投資後宇樹收入實現季度性爆發增長。
科技浪潮迭起,時代的機會仍然豐沛。伴隨年初DeepSeek和宇樹的熱潮,全球資本開始重估中國資產。面對海外LP對中國能否持續孕育偉大科技公司的疑問,朱嘉從過往的投資中看到了可能性:AI大模型正向頭部科技公司收斂,但應用層仍有廣闊空間,千億美金級原生AI應用公司將從中崛起。硬件領域,英偉達供應鏈中的中國企業已佔據關鍵地位,伴隨AI發展,這類核心環節企業也有望成長爲百億美金級巨頭。
以中際旭創爲例,12年前光速光合以10倍PE投資時,其年收入僅1億美金,如今市值超千億人民幣,收入增長超30倍,印證了中國科技企業在人才、基建、供應鏈驅動下的長期複利能力。當然,能否鎖定這些企業,則取決於一家機構分析行業的深度。在風險投資規則重塑的時代,科技投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穿透表層鏈條,去挖掘隱形冠軍。
在更廣闊的維度上,朱嘉看到,中國科技創新的能力持續在攀升。“在這個不斷上升的過程中伴隨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我們相信未來中國會涌現出一大批新的世界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