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欣賞到價值重塑:讓美育生長出滋養心靈的文化年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隨着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菁菁堂的幕布緩緩落下,掌聲、歡呼聲點燃了這座上海交大的地標性劇場。開幕當天,在這裡舉辦了一場由近400人蔘與的上海交大2025年“李叔同杯”校園戲劇大賽。來自34個院系的學生組成12支隊伍,各自選取129年校史中的校友故事,以校史劇《積厚流光》爲藍本,完成了一場青春視角的演繹。
“學校舉辦的美育活動有個小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機會登上一次學校的舞臺。”上海交大文明辦周琳琰老師介紹,大賽一般從前一年12月就開始籌備,多學院組隊排練。在比賽前一週,菁菁堂向所有團隊開放,配合調試燈光、佈景,努力爲同學們帶來一場完美的美育體驗。
周琳琰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會自覺查找校史資料,瞭解校友事蹟,體悟前輩身上的上海交大精神,完成一場自發的‘思政課’。”
近年來,高校美育場館不斷受到重視。2020年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高校美育場館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地方共建共享劇院、音樂廳、美術館、書法館、博物館等藝術場館”。2023年年底,教育部發布《關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加強美育實踐活動場地保障,支持學校根據實際建設小型美術館、博物館、展覽廳、音樂廳、劇場等”。
那麼,各高校如何利用好這些美育場所?這些空間又對高校大思政工作起到什麼作用?爲適應學生需求,校園美育空間又發生了哪些新變化呢?對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所高校。
看與聽:從藝術欣賞到價值塑造
5月17日,打開社交媒體,李雅彤發現,“Q世紀:量子物理百年科普展”正被越來越多學生關注、打卡。
2025年是現代量子力學誕生100週年,也是聯合國官宣的“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作爲慶祝“量子百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等單位共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中區藝術教學中心舉辦了這場展出。
項目負責人李雅彤告訴記者,展覽希望能用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方式,通過有趣的美學設計,帶大家領略量子科學之美。比如,將最新超導量子計算成果“祖沖之三號”進行三維建模,讓普通觀衆得以清晰地看到其內部結構;把從量子實驗室採集的聲音做成音樂,觀衆通過手機NFC功能就能聆聽實驗過程中的聲音。
“之所以選擇在中國科大舉辦這場展覽,不僅因爲這裡是中國量子力學的策源地,更是因爲藝術教學中心提供了適合的場地。”李雅彤說。
中國科大藝術教學中心負責人王童介紹,中國科大理工科學生較多,將實驗之美呈現在學生面前,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提供審美體驗。
藝術展覽、電影放映與演出表演是校園美育場所最直接的被利用方式。除了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外,這些活動也拓展了年輕人對藝術的認知邊界。
“這是我第一次聽音樂會,也是作爲北大新生第一次來到‘百年講堂’。”對北京大學元培學院2024級本科生於湘楠來說,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聽音樂會,成爲自己與交響樂的初次接觸。
2024年9月,中國交響樂團爲兩千名北大新生獻上一場音樂盛宴。“看到舞臺上‘北京大學2024新生音樂會’的條幅,我有一種走向未來、迎接更好的自己的感覺。”於湘楠說。
在北京大學,有不少像於湘楠一樣的學生,在百週年紀念講堂看了第一場崑曲、第一場歌劇、第一場芭蕾舞……據瞭解,自2000年運行以來,百週年紀念講堂着力打造“高雅藝術殿堂”和“素質教育課堂”的雙重品牌。25年來,累計爲學校各類活動提供場地兩萬場次,自主策劃電影演出5000場次,吸引觀衆500萬人次。
百週年紀念講堂還結合“大思政”要求,持續引進紅色文藝精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重點劇目《香山之夜》、上海戲劇學院創排的大型原創話劇《前哨》以及音樂劇《覺醒年代》等,都曾在這裡與北大師生見面。
從2024年9月起,參加每月在學術報告廳舉辦的光影育人活動,成爲不少中國科大高新校區學生在緊張科研之餘的放鬆儀式。
該校高新園區建設與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何昊華告訴記者,此前高新園區距離主校區較遠,校園文化生活相對不足,爲此有關部門決定定期組織線下電影放映。
活動之初,何昊華聯繫到安徽電影集團,確定從其主旋律片源庫中引進電影播放。大多數情況下,在影片播放前,還會組織一場15分鐘的微思政宣講。“播放《我和我的祖國》時,我們邀請學生國旗護衛隊來作朋輩分享;播放《我本是高山》時,我們邀請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進行宣講;播放《我們是第一書記》時,我們會邀請學校原幫扶幹部跟同學們講述駐村故事。”何昊華說,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爲學生們提供更多思考空間。
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韓笑曾受邀在《唐探1900》放映前,爲學生帶來一場有關文化自信的微思政課。15分鐘時間裡,她以電影爲切入點,從影片服裝化妝道具的中式審美,講到當下國潮興起等文化現象,再講到中華文化的兼容幷蓄,堅定了同學們文化自信的底氣。
“光影育人活動將電影的感染力、感召力與思政教育的啓發性結合起來,成爲對課堂思政的有益補充。”韓笑評價說。
演與練:聚光燈下的思政課
“在上海交大,能登上菁菁堂是非常值得紀念的瞬間。”談到自己的演出經歷,上海交大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2021級本科生杜佳欣禹顯得十分驕傲。如今已經是學校學生話劇團團長的杜佳欣禹,至今仍對參加2023年校園戲劇大賽的場景記憶猶新。
在美育實踐中,組織校內師生排演原創劇目,正在成爲不少高校進行思政教育的一種嘗試。
2023年4月8日,當菁菁堂的幕布緩緩降下,杜佳欣禹才慢慢從“楊麗華”的角色中抽離出來。楊麗華根據該校知名校友楊大雄改編而來。1944年畢業前,他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多次戰役。1945年6月21日在與敵交火中,楊大雄壯烈犧牲。
“通過親身演出讓我體會到,必須將自身發展融入祖國發展中,與時代同行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杜佳欣禹說,正是因爲這次演出,讓自己堅定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決心。
同樣在菁菁堂找到人生“新座標”的,還有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2024級研究生單程遠。
2023年,大三下學期剛結束,面臨升學的單程遠看到一則演員招募令。學校計劃根據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孔海南治理洱海環境的故事創作一部話劇。
他還記得,招募推送上寫着“用一個暑假做一件難忘的事”。正是受這句話的感召,單程遠報名參加了這次招募。
排練的過程,讓單程遠有機會深入瞭解孔海南教授的事蹟。從留學時期的艱辛到在校科研的奮鬥,再到治理洱海時遇到的重重阻力,這些真實發生的故事讓單程遠對孔老師產生了由衷的欽佩之情。
隨着不斷打磨話劇、挖掘角色內涵,孔海南的精神品質也逐漸影響到每位參演學生。單程遠還記得,有位即將畢業的博士生,爲了排好話劇每天都要奔波在實習單位和學校之間,白天沒時間就晚上加練。“有時候爲了講好一句臺詞,要反覆練,練到嗓子都啞了。”
2023年9月,這部被命名爲《海菜花開》的原創話劇如期登上上海交大菁菁堂,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這次演出的經歷,也讓單程遠作出參加上海交大研究生支教團的決定。巧的是,他支教的地方正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第一中學。他說:“和孔老師相比,我的專業知識還遠遠不夠。但既然來了,我就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爲這裡的孩子帶來些改變。”
參演美育活動給學生帶來影響的故事,也在更多高校上演。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創大型音樂劇《羅陽》中,“‘師生演校友、學弟演學長’的演出模式,讓同學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羅陽精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委副書記趙圓說。
爲了讓青年學子有更多參與藝術實踐的機會,從2021年起,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聯合元培學院、學生資助中心等校內單位及雲岡研究院等機構,探索推出“大講堂藝術實踐課”。課程涵蓋聲樂、器樂、雕塑、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邀請業內知名藝術家與專家授課,以藝術實踐爲重心,爲青年學子提供藝術體驗式教學。
破與立:打破空間圍牆,走到學生身邊
5月13日,北京大學以“新時代高校劇場的育人功能、社會責任與未來使命”爲主題舉辦了一場美育論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16所高校代表及藝術單位代表參會。與會嘉賓結合各自院校和機構的實踐經驗,圍繞高校劇場如何發揮美育功能、應對未來挑戰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會上,劇場的運營保障制度成爲高校關注的重要話題。如今,校園美育場所被越來越多學生認可、追捧,可如何平衡公益性與回收成本,成爲校園美育空間可持續運營必須面對的問題。“既讓學生能享受美育文化產品,同時又保證場所的長期運行,確實不太容易。”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洪說。
爲此,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積極探索,嘗試由同一個運營團隊運營多個場館,整合利用各方資源降低引進成本,積極爭取多方支持等多種措施,爲在校師生謀取“文化福利”。
此外,如何滿足更多高校學生的美育需求,成爲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目前校園美育場所的座位數量與各高校師生學生數量相比,普遍存在較大差距。爲此,打破美育空間的“圍牆”,成爲不少高校正在探索的方向。
2024年9月17日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南湖一角,伴隨着緊湊的鼓點與閃爍的燈光,穿着唐朝服裝的學生逐一亮相。當天,學生話劇團成員爲現場學生帶來一場環境戲劇《將進酒》。這部劇也是該校學生話劇團第一次將戲劇演出場地從室內搬到室外。
“融入校園環境中的戲劇,使校園的自然環境成爲戲劇空間,讓我們在優美環境裡享受國風之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郭佳偉看完演出後評價說。
“這種方式既增加了演員與觀衆的互動性,提高觀衆的興趣,也是將美育、思政活動‘送’到同學們身邊的一種嘗試。”趙圓告訴記者,校內部分學生平時忙於學業,很少主動去劇場看演出,這種打破劇場“圍牆”的方式,能讓他們在空閒時間駐足體驗。
對於校園美育場所的發展現狀,北京大學會議中心講堂管理部常務副主任陳佳波說,“當我們在談論校園劇場時,本質上是在探討:如何讓由一磚一瓦構成的物理空間,生長出能夠滋養心靈的文化年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