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眼睛鑑定腦健康 臺大研究:「視網膜」能預警認知、身體退化

▲簡單的視力檢查即可釐清視網膜神經有無異常,進而評估出認知功能、身體狀況是否早衰。(圖/記者許宥孺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觀察腦部健康的「視窗」。臺灣大學研究發現,雙眼的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若左、右不對稱,日後發生「認知衰弱」的風險較高;學者表示,此爲全球首次證實視網膜厚度與認知衰弱有關,且相關視力檢查並不難做,未來若能推廣,將有助民衆及早預防大腦退化與身體衰弱。

臺大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程蘊菁指出,認知衰弱是2013年由國際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協會(IAGG)、國際營養與老化學會(IANA)共同提出的新概念,指長者同時出現輕度認知障礙與身體衰弱,這羣人是失智、失能及死亡的高危險羣,但過去研究多半僅探討單一面向,缺乏2者交互影響的整體分析。

程蘊菁說明,她和臺大雲林分院老年醫學部主任陳人豪醫師在2011年共同建立「臺灣老年流行病學研究(Taiwan Initiative for Geriatric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TIGER)」團隊,於2019年率先發現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與認知功能呈「非線性關係」,若過薄或過厚,皆可能與認知異常有關,而這次研究則發現視網膜厚度不對稱,且差距達12至15微米時,日後出現認知衰弱的風險將明顯上升。

此外,這項指標在認知衰弱早期最具預測力,也就是人在尚未有明顯的認知減退或體能下降等症狀時,雙眼厚度差異便可作爲早期警訊,但退化若進入中晚期,敏感度則會降低。

研究團隊認爲,此不對稱現象應與阿茲海默症相關蛋白的堆積有關。程蘊菁指出,由於β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在視網膜內沉積的分佈不均,可能造成雙側視網膜厚度的微妙差異,也使眼睛成爲可觀測腦部變化的前哨,「醫師檢查若看到視網膜厚度異常,就可以提醒民衆要趕快預防腦部退化」。

程蘊菁也說,這項研究另一亮點是參與者皆爲社區內的健康長者,而非病人,且研究團隊已持續追蹤10年以上,是國內罕見長期記錄老化與認知變化的研究羣,相關發現爲預防提供明確支持。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神經學領域排名前2%的國際知名醫學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並於5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亞洲抗失智症國際會議獲得高度關注。

程蘊菁表示,視網膜在胚胎髮育階段與腦部同源,2者在結構上緊密相連,研究也顯示其可作爲觀察大腦變化的窗口 ,未來若可透過跨科部資料共享,將眼科影像數據運用爲腦部健康的預測工具,醫療也將由治療邁向預防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