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懸賞公告到AI介選 中國對臺「跨領域混合戰」的新階段

▲中國正把對臺認知作戰推進至一場「政治實驗」,同時在心理層面合法化恐懼、在政治層面科技化操控,讓整個臺灣社會成爲觀察對象與實驗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雙十國慶前後,中國對臺的政治操作接連升級。先有國安單位相繼公佈我方「臺獨水軍」與「心戰人員」名單,緊接着國民黨主席選舉爆發「中國網軍介選」爭議。兩件看似無關的事件,其實指向同一條戰線,即中國正把對臺認知作戰推進至一場「政治實驗」,同時在心理層面合法化恐懼、在政治層面科技化操控,讓整個臺灣社會成爲觀察對象與實驗場。

法律包裝的心理戰 恐懼的制度化

中國公開懸賞「心戰人員」並非情報揭露,而是一場政治表演。它以「執法」之名行心理戰之實,意圖在輿論中模糊兩岸主權界線,將臺灣塑造成中國內部的「治安對象」。真正的戰場不在情報體系,而在國際與社會對主權合法性的認知。

此舉具三重目的:

一是對內宣傳情搜與網戰能力,營造「能管能打」的形象。

二是對外輸出「中國主權延伸」的敘事,爲對臺行動尋求合法外衣。

三是對臺製造寒蟬效應,以懸賞與曝光滲透恐懼。這是「灰色心理戰」的新階段,不靠假訊息,而以法律形式製造威懾。

中國這次以「司法化」手法取代散佈假訊息,目的在於合法化恐懼,將法律文件成爲心理武器,公告變成威懾工具。中國並不真在意「抓到誰」,而是讓人懷疑自己是否「被標記」。當恐懼滲入臺灣社會信任結構,心理戰的目標便已達成。

▼中國公開懸賞「心戰人員」並非情報揭露,而是一場政治表演。(圖/翻攝福建省廈門市公安局)

AI操控的政治戰 真實的被操縱

幾乎同時,國民黨主席選舉爆發「網軍介選」疑雲,這並非偶發,而是中國對臺認知戰的第二條軸線,即從政府滲透轉向政黨內部。

中國不只鎖定執政黨,也滲入在野政黨,利用AI與社羣操作測試臺灣政治體系的防護力。其目的並非扶植特定候選人,而是製造黨內不信任、放大矛盾,讓各陣營陷入內耗,最終在混亂中強化對中國的依賴。

這場操作的核心不在「假訊息」,而在「真實的操縱」。中國透過AI生成評論、合成影片與假帳號放大聲量,營造「虛假共識」;並策動臺灣網紅與意見領袖,以商業合作與內容植入「在地化」外部敘事,使介選披上自發輿論的外衣。當影響力經濟成爲政治代理,滲透便已深入日常。

這是一種「去中心化控制」的心理戰,目的不是讓人相信中國,而是讓人懷疑真實。當國民黨內互指誰被操控、誰在幫中國說話時,北京的策略便已奏效。這種操弄不靠信仰,而以資訊混亂與演算法放大,使民主社會在懷疑中自我削弱。

▼國民黨主席選舉爆發「網軍介選」疑雲,這並非偶發,而是中國對臺認知戰的第二條軸線,即從政府滲透轉向政黨內部。(圖/記者鄭遠龍攝)

朝野應攜手修法補防 防範跨領域混合戰

中國在進行的是「跨領域混合戰」,但臺灣的防線仍停留在上一代思維。現行《國安法》《反滲透法》主要規範金流與組織滲透,對AI生成內容、社羣投放與付費輿論代理卻無明確規範,留下制度性空窗。這意味着當中國改以科技滲透、心理操控與「民間代理」方式進行攻勢,臺灣現有法律幾乎無法追溯責任來源。

要補上這道缺口,必須結合法律、科技與公民三個層面。

首先,朝野應整合修訂《國安法》《資通安全管理法》《數位中介服務法》等相關法制規範,將AI生成與認知戰行爲納入明確定義,建立跨部會監管機制。

其次,要求社羣平臺揭露政治性廣告與跨境放大來源,強化演算法透明度。

再者,建立「網紅與意見領袖境外合作揭露制度」,使影響力經濟不再成爲滲透管道。

最有效的防禦不是隱匿 而是揭露

從「懸賞公告」到「AI介選」,中國只在測試臺灣的防線,更在試探民主社會的心理韌性。對中國而言,臺灣朝野並無差別,皆屬「敵我矛盾」的一環,只是處理順序不同。

在野政黨應正視中國的真面目,認清自己同樣是被滲透與利用的對象。唯有朝野攜手修法補防、制度化揭露,臺灣才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守住最後防線。

真正的防衛,不只是反制滲透,更在於維護社會的信任。最有效的防禦不是隱匿,而是揭露,以及推廣對中國威脅的識讀教育。

當公民能辨識「誰在說話、誰在放大、誰在付錢」,民主才具備自我修復的力量,成爲中國無法滲透的堅韌島嶼。

▼真正的防衛,不只是反制滲透,更在於維護社會的信任。最有效的防禦不是隱匿,而是揭露,以及推廣對中國威脅的識讀教育。(圖/記者徐文彬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