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到“河山”,看沂蒙精神的傳承與迴響
自8月13日登陸央視八套黃金檔並同步愛奇藝開播後,《生萬物》瞬間點燃熒屏與網絡。首播收視率即強勢突破2.68%,僅用65小時愛奇藝站內熱度突破10000。以魯南農村土地變遷爲背景,在土地與生命的交響中叩問歷史。
而8月16日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我們的河山》,則取材於山東抗戰真實歷史,全程在沂南取景,該劇依託山東沂蒙革命老區的地形地貌、山村農田等搭建拍攝場景,完整再現抗戰的曲折歷程和真情實感的軍民魚水情。
以“土地”凝沂蒙魂,以“河山”鑄精神碑。
兩部熱播大劇,如同雙面鏡鑑,既映照出沂蒙精神的歷史縱深,更折射出其在新時代的精神光芒,這種精神血脈的延續,正是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巍然屹立的底氣所在。
一
兩部大劇的熱播,讓紅色沂蒙不再只是地理座標上的老區符號,更化作可感可知的精神圖騰。
《我們的河山》中,莊埼風、劉竹梅、王彧、張治平等四位主角,或從文弱書生到堅定戰士,或從平凡百姓到抗日先鋒,這種蛻變恰似沂蒙精神孕育的生動隱喻——當共產黨員將“爲人民求解放”的信仰深植土地,當沂蒙百姓把最後一粒米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黨羣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便在血火淬鍊中巍然成型。
而《生萬物》則將鏡頭對準土地與生命的永恆命題,劇中封大腳在暴雨中護秧的虔誠跪拜,恰似沂蒙人民“最後一把米當軍糧”的現代轉譯;村民在日軍屠村時將種子藏於山縫,更使土地昇華爲民族生存意志的載體。這種對土地的敬畏,在寧繡繡從閨閣小姐到堅韌女性的蛻變中得到昇華,而這也正是以“紅嫂”爲代表的沂蒙女性的精神投射。
在沂蒙山區,“村村有紅嫂、鄉鄉有烈士”。從戰爭年代用乳汁救傷員的明德英,到帶領姐妹們用門板架起“火線橋”的李桂芳,再到撫養多個將帥子女和烈士遺孤的“沂蒙母親”王換於,還有組織鄉親們烙煎餅、送彈藥、救傷員的“沂蒙六姐妹”……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僅抗戰期間,沂蒙婦女就掩護了9.4萬餘名革命軍人和抗日誌士,共救助傷員1.9萬餘人。
一個個平凡生命在烽火中鑄就的無畏勇氣,構成了沂蒙精神獨有的血肉和筋骨,共同勾勒出紅色沂蒙最壯闊的英雄羣像,而他們的故事,早已化作沂蒙山脈的精神基因,在代代相傳中愈發厚重。
二
兩部大劇中的青年形象,構成了精神傳承的中軸線,在千萬個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涌裡,完成着精神的迭代與重生。
《我們的河山》裡縣長千金劉竹梅放棄優渥生活投身革命;《生萬物》中寧繡繡從依附於父權、夫權的傳統女性,到成長爲獨立自主、掌握自己命運的新女性。這些角色打破了傳統紅色敘事的刻板印象,以青春的姿態重新定義精神傳承,與當下的沂蒙兒女完成了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從厲家寨“愚公移山”改造山河,到九間棚“龍頂山上寫春秋”,從沈泉莊村億元富村的經濟奇蹟,到臨沂商城的現代商貿傳奇……一個個鮮活的羣體,都在訴說着沂蒙精神與時代的同頻共振,也是沂蒙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沂蒙精神最赤誠、最有力的傳承。
信仰如光,理想如炬。
從熒屏到現實,沂蒙精神始終在時代變遷中煥發新生。當《我們的河山》的戰火硝煙漸次散去,《生萬物》的土地芬芳撲面而來,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那段烽火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來的精神洗禮。
三
極目蒼山遠,更言天地寬。
任憑時光流轉,沂蒙精神代代相傳,精神的火種從未熄滅。
從硝煙中挺立的脊樑,到土地上勞作的身影,再到陽光下奔跑的汗水,在這片八百里沂蒙大地上,沂蒙精神在此落地、生根、發芽、開花……它始終是照亮前路的星辰,它在沂河的波光裡流淌,在蒙山的松柏間生長,更在每一個接續奮鬥的日子裡,綻放出屬於新時代的光芒。
文/靖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