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林市」迴歸少林寺

(圖/中新社)

少林寺原方丈釋永信的各種傳聞,歷經十年,終於在官方註銷他的戒牒後基本定調,原來過去他弟子告發的都是事實,這事再次印證「權力使人腐化」的老話,若無觀照檢省,即使披上袈裟也一樣,甚而因身分特殊性,所作既被信衆「聖義解」,自己也就更「合理」地活在其中。這也是每當發生這類事,總有許多人會問:「這樣高的人怎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的原因,就如幾年前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在微信上的不堪留言般,當你擁有自己的神聖王國,狂妄我慢、爲所欲爲也就悄然侵蝕,遂至一步步「得意地」走下深淵而不自知。

談釋永信的異化,當然可以就個人論個人,但這類事在大陸絕非孤例,它有思想與社會發展上的根本原因,值得有心人深思。

所謂思想,指的是教理,前幾年的釋永信事件我在本專欄寫過一篇「從人間佛教到山林佛教」,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

原來佛教有其山林色彩,但爲了因應中國人間性文明的特色,也爲了迴應儒家「遯世」的批評,到中國後乃逐漸走向人間化。當然,這樣的發展也有教理的支撐,畢竟,修行如果只能限於特定環境,也是種侷限;而大乘佛教緣起論的發展更就讓個人解脫與衆生連結在一起,正所謂「佛法不離世間覺」。

就社會背景,清末寺院雜相叢生,教外遂有「廢廟興學」之議,爲救亡圖存,太虛大師提出了「人生佛教」的理念,這理念後來在臺灣得到長足發展,大大改變了許多人對佛教的印象。

然而,這樣的發展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畢竟,寺院所行與一般世間機構若沒太大差別,其關聯究竟解脫的本質就容易被模糊掉,所以我那文章提到,在人間佛教如此昌盛時,也應回過頭來觀照佛家那山林的本質。

然而,大陸有一段時間傳統斷層、信仰流失,近些年經濟卻又騰飛,民間既因信仰而捐輸,官方爲復興文化又重建名寺,在強大社會力下,寺院乃一個蓋的比一個大,就像個景區,世間法的味道遠遠蓋過了出世間的本質,釋永信之事自然層出不窮。

以少林寺爲例,它雖是禪宗初祖菩提達磨修行之地,但《五燈會元》這集結歷朝至宋代爲止1900多位禪家行儀的燈錄中,也只有4位禪師在四祖道信前出現於少林,從這角度,「少林無禪」(達磨、慧能一系的南宗禪),可謂久矣!但歷來既有各種傳說託附於達磨之上,少林寺也就承接了雜談演繹中的這種形象,在30年內形成了商業王國。其實,正如已辭世的大陸佛教界領袖趙樸初所說,少林「天下稱第一,在禪不在武」,有禪宗初祖達磨的存在纔是少林永遠有它不移地位的主因。

但利之所至,乘勢而發,遂使以少林爲名,登封一地就有幾十間武僧學校,可許多武僧卻連《心經》都不識,可見商業與世俗化沁入之深。有次我在大陸的航空雜誌封面上,看到一個武僧騰空出拳的美照,本以爲是爲少林武僧作宣傳,不料,大標題卻只有3個字;「少林市」,可惜能警覺於此的人畢竟少。

有關佛教人間性的實踐問題,臺灣其實可以作爲大陸教界一定的借鏡。如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般,看展、遊園、停車都免費,這種「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的道場,大陸朋友常就直呼不可思議,對社會、對佛教,這種實踐都產生了良性螺旋的效應。還好,新任少林方丈已開始一連串「去商業化」的改革,恢復傳統戒律與生活模式,而因此離寺者也已達數十人。

從少林寺到「少林市」的異化,再從「少林市」到少林寺的迴歸,真就是「現前的公案」,值得一參。(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