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賽場到現場,人才“薪火”相傳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旭 通訊員 張濤 賈東紅
35歲的中國石油集團遼河油田特種油開發公司採油三區採油工苗壯,在2024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採油工競賽中摘得金牌,僅用8年時間就從中級工晉升爲高級技師。“一般說來,這條晉升路得走18年。我能實現技能成才,多虧了油田搭建的技能人才培養管理體系。”苗壯說。
苗壯所說的技能人才培養管理體系,促使一線工人學技術蔚然成風。近5年來,遼河油田從各級技能競賽中成長起來的高級工以上技能工人達1626人,佔一線生產操作工人的5%。
作爲55歲的“老油田”,遼河油田已進入開採的中後期,開採難度大、成本高,對一線員工技術水平要求很高。早在2005年,遼河油田就將技能人才培養作爲公司“三個人才”戰略之一,建立起一套技能人才培養辦法並逐步完善。近年來,公司通過深入開展全員練兵、競賽優勝人才“薪火”行動並完善獎勵機制,推動職工走“一專多能”“雙師型”技能提升之路。2024年,遼河油田員工參與集團公司級以上競賽12項,累計獲得獎牌106個,個人金牌14個,團隊金牌9個。
“一人成才,多人受益”
“技能競賽就像一面鏡子,讓我能夠不斷找到短板,同時讓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更加清晰。” 日前,在一次公司內部的交流宣講活動上,苗壯如是說。入職12年,苗壯4次參加企業級、集團公司級競賽,最終站上了國賽的最高領獎臺。
近年來,遼河油田涌現出一大批這樣的競賽優勝人才,爲了讓他們在賽後也能發光發熱,遼河油田開展了競賽優勝人才“薪火”行動。
行動開展過程中,苗壯的“二氧化碳冰機故障維修處理”絕技開發成了一門特色課程,列入油田公司共享課程資源庫。青年骨幹人員傅瑤,成爲他的徒弟。
成爲“一人成才、多人受益”領頭雁的,還有遼河油田公司歡喜嶺採油廠採油作業三區“齊5號”站站長趙奇峰。他被選拔爲2024年遼河油田備戰各級技能競賽的主教練。
1993年,趙奇峰入職遼河油田歡喜嶺採油廠當採油工。1997年,遼河油田公司舉辦兩年一次的技能大賽,趙奇峰獲得了理論與實操“雙第一”。2006年,30歲出頭的趙奇峰又成爲集團公司最年輕的技能專家。2024年,遼河油田建立競賽優勝人才導師庫,將包括趙奇峰在內的85名技能競賽中成長起來的專家型人才納入其中。
“專家分佈在不同二級單位的不同崗位上,散開滿天星,聚起來一團火。”趙奇峰說,企業摸清每名專家的特點強項,採取“一帶一、一帶多”的方式匹配徒弟,出臺“師帶徒”激勵政策和考覈機制,助力青年職工加速成長。
“提拉效應明顯,我們不僅培養了一大批競賽優勝選手,還培養出一支專家型教練團隊。”集團公司技能專家李桂庫說。
推動“精英賽”轉向“全員賽”
2024年10月15日,中石油集團第三屆技術技能大賽道路貨物運輸汽車駕駛員競賽落幕。遼河油田代表隊在22支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個人賽4金4銀5銅、團隊賽2金1銀,總成績位列第一名。大賽成績的背後有着遼河油田健全的技能競賽保障機制。
爲全力備賽,遼河油田公司車輛服務中心抽調7名骨幹人員組建教練團隊,優化課程設計,科學編制集訓方案,對選手開展“一對一”實際操作訓練。
遼河油田建立健全國家、集團公司、油田公司、廠處“四級”精英競賽體系,按照統一賽事組織、統一賽事監督、統一費用支出、統一評比表彰原則,由人力資源部牽頭,組織相關業務部室、生產單位、技能專家協會協同高效開展競賽籌備工作。“確保職工參與的廣度,同時提高選手擇優培育的精度。”遼河油田公司副總經濟師、人力資源部主任滕立勇介紹說。
2024年,遼河油田又將“精英賽”轉向“全員賽”,開展“大培訓、大練兵、大比武”活動。
“從職工不理解,到掌握真本領、解決真問題,大家嚐到了‘全員競賽’的甜頭。”曙光采油廠人力資源部部長王亮說。曙光采油廠積極圍繞全員“過篩子”,制定全員技能輪訓、輪戰比武四年規劃。在“採、集、注”三大系統開展十項技能提升活動,包含6項通用技能和4項差異技能,目前1600多名一線職工通過培訓練武,實現了職工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據瞭解,遼河油田2024年累計開展采油工、採氣工、井下作業工、汽車駕駛員、油水井分析等12個競賽工種崗位大練兵活動2萬餘人次,達到了職工“全覆蓋”、全面提升能力素質的效果。
“走出賽場”向“走進現場”延伸
遼河油田公司興隆臺採油廠採油作業一區熱5站站長鬍小龍在2024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採氣工競賽上拿到了金牌。面對公司的“雙師型”提升政策,他可以選擇換“賽道”成爲技術崗人才,而他堅定地選擇了走技能成才之路,只因他覺得一線工人通過參賽晉升快、獎金優厚。
油田企業技能工人晉升通道爲三層九級,第一層分爲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第二層分爲技師、高級技師、資深技師;第三層分爲企業技能專家、集團公司技能專家、集團公司技能大師。技師以上技能等級有津貼,企業技能專家與高級工程師同一級別,在住房補貼、採暖費報銷等方面享受對應等級的待遇。
2024年3月,遼河油田進一步明確了技能競賽獎勵標準,在集團公司獎勵基礎上,獲得個人競賽金、銀、銅獎的,國家級競賽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4萬元、2萬元、1萬元。“拿一個國家級賽事的金牌,可以拿到10餘萬元的獎勵。”胡小龍自豪地說,這條路走對了。
遼河油田公司車輛服務中心人力資源部部長徐君介紹,該中心將競賽中表現優異的教練和選手聘任爲不同等級的內訓師,負責駕駛員實操技能培訓工作。給予內訓師每月600元~1000元的補貼工資,在每季度依據貢獻價值考覈發放。目前,中心已有22名內訓師。
如今,競賽優勝人才隊伍參與專家巡診、創新創效、科研攻關等活動百餘次,解決現場技術難題452個,開展技改革新和項目研究125項,開展“交流轉觀念、授課賦新能、帶徒傳技藝、教練帶團隊、實踐進現場”等活動,傳授精湛技藝,孵化一批素質優良、本領過硬的骨幹人才,推動油田公司事業薪火相傳、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