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室走到市場光有才華不夠 《青年局外人》揭「創作變現」的現實生存法則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年輕創作者懷抱着夢想,在畫室裡揮灑創意,但走出夢想的起點,面對市集與市場時,「熱愛」與「收入」之間的拉扯,往往成了最現實的考驗。由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主持的Podcast節目《青年局外人》,邀請到慢熟工作室品牌總監楊少鈞,他以自身跨足策展、設計、插畫,併成功在平臺羣衆募資超額達標680%的實戰經驗,揭露如何在堅持與妥協之間,找到讓創作變現、長久生存的平衡點。

由楊少鈞與黃湘共同創辦的慢熟工作室,以慢而入味的節奏畫事,將獨特的藝術性注入商業專案。其中,楊少鈞不僅身兼策展人、插畫家與設計師等多重斜槓身分,亦長年參與公共藝術、品牌設計與地方創生計劃,作品更曾榮獲金點設計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多項肯定,並受邀收錄於《Design360°》、《Dpi設計插畫志》等專業刊物,深耕業界十餘年,儘管資歷亮眼,這條路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從業界基層「練功」一步步走來。

楊少鈞曾於知名大企業擔任設計師長達五年,即使做到設計襄理一職,仍需接案纔有辦法維持理想生活水準,親身感受到「藝術熱情」被處境壓縮的狀態,而這段「社畜」歷練,也讓他深刻理解設計產業的商業本質,創意之外,更需瞭解客戶需求、資源整合與市場導向,「在公司裡能看到的是業界比較現實的一面,如果沒有這些經驗的累積,你再有才華,也很難在社會中與人合作。」

而促使他決定創業的契機,竟是來自「年紀焦慮」。楊少鈞給自己設下「30歲前必須獨當一面」的目標,因爲他害怕一旦錯過這個時間點就會失去勇氣,即便2020年疫情爆發,當時市場瀰漫不確定性,他仍毅然決然提了離職,轉身加入慢熟工作室,與夥伴黃湘一起在設計圈闖天下。

只是如何在不犧牲創意的前提下,讓作品與市場對話,顧及藝術與商業之間的拿捏,避免無止盡的改稿內耗,楊少鈞認爲,除了調整心態,清楚自己的角色是「藝術家」還是「設計師」,更要誠實面對內心矛盾。他直言:「我們都知道什麼畫風可以賺錢,但重點是,你想畫嗎?」,只有回到創作初衷,才能在市場壓力下,持續喜歡自己創作的樣貌。

楊少鈞提到,慢熟工作室爲此採取的解方,就是把品牌切分爲兩條線,「慢熟工作室」專注承接設計與商業案,以穩定現實收入;「有鳥女子」則作爲黃湘的個人品牌,用以釋放純藝術能量,兼顧創作自由與市場需求。此外,建立明確的風格很重要,風格即是保障,若客戶明白設計師的風格定位,便能在前期溝通時大幅減少落差,降低被取代性。

2024年,慢熟工作室一度陷入沒有任何案子的低谷期,此時楊少鈞和黃湘決定「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於是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專心投入製作《以愛之名藝術療愈訊息卡》,這套牌卡不是塔羅、也非占卜,而是一種結合插畫與文字的「自我對話」,靈感正是來自於他們對藝術與心理療愈的熱愛,「把它想像成是一個『神隊友』的角色,在你低落、迷惘的時候,幫你穩住心情。」

這套牌卡後來在Pinkoi羣衆募資爆紅,不但有近500位贊助者支持,超額達標680%,帶來B2C收入,更打破了原有客戶圈,吸引「世界閱讀日」等主視覺合作,接觸到更多不同面向,拓展了品牌影響力,走過低潮,將危機化爲轉機。

至於如何讓作品在飽和的市場中被看見,楊少鈞毫不猶豫地說:「善用社羣經營」。慢熟工作室在社羣操作上,不單隻分享作品與創作花絮,更保有自己的個性與文字,拒絕AI制式化,並透過發佈人像照片來增加互動率,讓品牌具備人味和溫度,以真誠的方式吸引客戶主動上門。此外,工作室也採行策略性規劃,設定「每年一個大計劃」,例如辦展覽、參加設計比賽或推出自創商品,藉此維持品牌曝光度與競爭力。

對於也想投入藝術、藝文創業的青年創作者,楊少鈞鼓勵Z世代做自己,但前提是必須設定清晰的短中長期目標,以免陷入迷茫。創業之路充滿變數與挑戰,隨時分析自身喜好與受衆需求,不害怕調整方向,並始終用最善良的心做判斷,讓才華在現實中穩步變現。

《青年局外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製作主持人:邱兆梅局長來賓:慢熟工作室楊少鈞主題:〈EP12|網路時代,真實社交還必要嗎?〉收聽平臺:Spotify、Apple Podcast、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