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田裡找問題,在實驗室找答案”——河南大學孫曉教授談“新農科”人才培養

來源:光明網

近日,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新目錄涵蓋93個專業類、845種專業,其中增列29種新專業,進一步強化專業設置對國家戰略急需和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響應。在專業設置的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教育部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爲重要戰略引領方向,推動專業交叉融合再出新。

2022年8月,教育部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引導涉農高校加快佈局建設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急需緊缺農林人才。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建設好“新農科”?如何培養能創新會實踐的新農科人才?

讓學生真正走進田間地頭

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曉表示,“田間地頭育英才。實踐教學是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重要途徑,只有讓學生真正走進田間地頭,才能深刻理解植物保護的實際意義。”在他看來,植物保護並非紙上談兵的理論學科,而是與農業生產實際緊密相連的實用科學。

據介紹,孫曉教授大幅增加農業病理學、農業昆蟲學、農藥學、雜草學等核心骨幹課程的田間實習時長和頻次。在農業昆蟲學實驗課中,學生不再侷限於實驗室觀察昆蟲標本,而是直接到田間進行昆蟲採集與識別,更直觀地瞭解昆蟲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並進行農業病蟲害特徵識別與症狀調查,切身體驗植物保護生產中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爲更好地對接行業需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孫曉教授所在課程組自建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依託該基地,他引入了化學分析技術,讓學生能夠更精準地檢測農藥殘留和土壤成分,並引導學生利用大數據分析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開發智能監測系統,極大提升了同學們的綜合實踐能力。

“讓學生在自然中領悟生命科學的魅力,在實踐中錘鍊強農興農的本領。”孫曉教授還將思政教育、勞動教育以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研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依託南陽市野生動植物科研監測站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暑假期間,他帶領學生前往山區開展野外實習,實地觀察昆蟲的棲息環境、行爲模式與形態特徵,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吃苦耐勞的好作風以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項目導向型”教學模式

《植物保護學》作爲河南大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植物科學與技術”的核心課程,始終致力於培養具備紮實植物分子育種知識與精湛技能的創新型農林人才。

在新農科建設與種業振興的雙重戰略背景下,孫曉教授深耕植物保護教育領域,創新“項目導向型”教學模式,通過科教融合、四維一體實踐體系,培養出一批理論紮實、實踐突出、創新活躍的新型植保人才,爲我國種業發展、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輸入了新鮮血液。

“以高水平學科競賽爲抓手,助推拔尖人才培養。”他引領本科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等競賽項目,通過項目立項、實施、總結和考覈等過程,引導學生針對外來植物入侵機制、有害生物識別、發生調查、預測預報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促進學生學科知識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相連。

孫曉教授表示,“理論知識是學生成長的基石”。他致力於革新《植物保護學》課程教育,積極推行“課堂教學—實驗課學習—基地實踐—野外實習”四維一體教學模式,構建“理論學習-實踐應用-創新突破”的閉環培養體系。他依託自建的河南省一流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和MOOC資源,設計“課前自學—課中引導—課後鞏固”體驗式混合課程體系,將學科前沿問題和生產難題轉化爲教學內容,拓寬課程深度與廣度。

近三年內,憑藉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他指導的學生在創新創業賽場上屢獲佳績,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據統計,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考研率常年穩定在70%以上,併到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院校深造。

“讓學生在自然中領悟生命科學的魅力,在實踐中錘鍊強農興農的本領。”孫曉教授表示,“我們鼓勵學生從農田裡找問題,在實驗室找答案。”期待學生既能紮根田間地頭,以專業知識守護糧食安全,又能懷揣科技報國初心,帶着對農業的熱愛與責任感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記者 戰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