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量焦慮到“留量”培育
口岸城市或多或少面臨這樣的困境:人流貨流川流不息,卻如同指間流沙,創造了熱鬧景象,卻難以轉化爲紮根本土的繁榮。當一車車從口岸通關的新鮮水果,不再直奔遠方市場,而是拐進本地加工廠,這個微小的轉向,映照着邊境城市發展思路的更新——從流量焦慮轉向“留量”培育。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壯大經濟根系的關鍵。口岸的天然流量,唯有經過產業轉化才能沉澱。做法是在流量入口處佈設適宜的產業:進口原料不再匆匆外運,而是就地加工增值;邊民互市的小額貿易,藉助落地加工延伸出產業鏈條……這種加工環節本地化,不僅創造了利潤,增加了就業與稅收,更讓流量轉化爲滋養本土經濟的活水。
產業能聚人,城市須留人。若口岸城市缺乏生活溫度與歸屬感,人才的駐留終難長久。許多邊境小城正經歷從“驛站”向“家園”的蛻變——補齊教育醫療的民生短板,點燃商貿街區的市井煙火,提供體面的就業和舒適的環境……說到底,都是讓口岸城市變得更宜居、更有歸屬感。城市功能的完善如同吸鐵石,將流動的人力資源變爲穩定的人力資本。
流量依然是口岸城市的優勢,是源頭活水。唯有持續做強口岸的基礎功能,才能爲產業紮根與城市繁榮提供不竭動力。這需要三管齊下:提升“硬聯通”效率,讓大橋飛架、鐵路延伸,消弭物理阻隔;優化“軟聯通”規則,推進通關便利化、邊檢智能化,不斷改革降低制度成本;構建“網聯通”體系,暢通數字貿易、共享跨境數據,讓線上交易與合作跨越地理邊界。口岸功能的升級,既能增大流量基數,更能提升其轉化爲“留量”的效率,爲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停留創造先機。
口岸城市的實踐探索告訴我們,地理樞紐的天然優勢,唯有通過系統改造才能轉化爲真實的經濟價值。當政策措施精準引導、產業項目紮實落地、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一張將“匆匆過客”變爲“紮根價值”的堅韌網絡便會逐漸成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萬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