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師到學生再逆襲!大陸汽車業讓西方產業震撼反思
《日經亞洲》:「聰明人才不走,在中國贏了纔是真的贏了」。(示意圖:shutterstock)
據觀察者網報導,「如果想在全球市場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留在『中國』這座訓練營。」漢斯·格萊梅爾(Hans Greimel)在日媒《日經亞洲》中如此評論。
在當地時間10月10日發佈的長文中,這位來自總部位於美國底特律的行業權威媒體《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的亞洲版主編誠心諫言道,對於仍然希望保有全球競爭力的外國傳統汽車製造商而言,面對中國品牌的全球擴張,沒有比堅持留在中國市場、在本土與中國對手競爭,更有效的「新兵訓練營」(boot camp)。
格萊梅爾認爲,儘管面臨巨大壓力,但跨國車企從中國市場「認輸撤退」,將暗藏巨大風險:當中國品牌真正席捲全球市場時,這些提前撤退的車企可能會更輕易地被擊垮;而那些曾與中國本土對手過招的車企,將積累下豐富的「實戰經驗」,有望在全球競爭中不被中國品牌這股「後浪」淘汰。
他提到,今年9月在底特律舉行的《汽車新聞》行業領袖論壇上,長期關注中國市場的鄧恩洞察諮詢公司(Dunne Insights)首席執行官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e)曾直言不諱,「如果用一個比喻來形容中國市場的(競爭)影響,那就是(中國國內)先有一場大地震,隨後(海外)還會引發一場海嘯。」
會上多位像鄧恩這樣的行業專家也表示,事實上,目前仍處於相對封閉、受保護的西方本土市場中的傳統車企,尚未真正領教過中國低成本競爭帶來的全面衝擊。
基於這一行業共識,格萊梅爾堅信,那些抗住重壓守住中國市場的跨國車企,或許會憑藉在實戰中積累的經驗,成爲未來應對「中國競爭海嘯」時準備最充分的羣體。
格萊梅爾以日本的日產汽車和美國的通用汽車爲例。他表示,起初,這兩家老牌車企試圖把爲海外市場設計的電動汽車銷往中國,但這些產品根本無法與中國本土車型抗衡。
不過,它們很快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迅速做出調整。如今這兩家車企正依託本土合作伙伴,推出由中國工程師爲中國消費者量身打造的電動汽車。
「目前來看,這一調整已初顯成效。」他透露,自2018年起在華銷量腰斬的日產,今年推出了一款中國本土研發的純電動轎車,其銷量下滑趨勢竟奇蹟般逆轉;通用汽車也採取了類似策略,爲旗下別克Electra子品牌打造了基於本土研發的全新電動汽車平臺。
豐田同樣憑藉一款在中國研發的電動緊湊型跨界車收穫成功。奧迪、雷諾、福斯、福特等衆多車企也紛紛加入這一陣營。
格萊梅爾進一步分析稱,這些新產品充分藉助中國本土技術優勢,實現了低成本與高科技的結合,而且上市速度極快。一些外資車企如今推出新產品的週期甚至已經縮短至20個月以內,遠快於過去動輒數年的研發節奏。
更有公司計劃,基於這些受「中國靈感」啓發的架構打造全球產品。越來越多車企提出「紮根中國,服務中國」(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格萊梅爾相信,未來這個口號大概率會進一步演化爲「立足中國,服務世界」(In China for the World)。
這也是格萊梅爾認爲外國車企「必須留在中國接受試煉」的原因:因爲如今的中國市場,跨國車企的歷史優勢不再,「外來者」瘋狂搶佔市場份額、賺得盆滿鉢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他指出,國際車企的命運在過去五年裡被徹底逆轉。直到2020年,國際品牌仍佔據中國輕型汽車銷量的60%以上。但到2024年,這一比例已萎縮至約35%,剩餘市場均被本土品牌牢牢掌控。
這一鉅變雖有政策因素的影響,但格萊梅爾強調,關鍵在於這些中國本土初創車企掌握了真正的尖端前沿技術(truly cutting-edge);再加上中國擁有一個強大的本土生態系統,全球最大電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以及百度、小米等科技巨頭,在自動駕駛、車聯網、電氣化、人工智能領域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相互賦能,本土汽車行業的強勢崛起也就不足爲奇。
從消費者層面看,中國民衆對本土新車企產品的青睞,雖有「愛國情懷」的加持,但更重要的是本土品牌更能精準貼合他們的需求與偏好。
格萊梅爾強調,當前中國車企已開始向全球佈局:從歐洲、南美到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區,都能看到它們搶佔市佔率的身影;比亞迪等雄心勃勃的企業,更將目標瞄準了日本、印度市場。未來它們甚至可能進軍目前仍對其緊閉大門的美國市場。
這也意味着,西方車企終究躲不過與中國車企的正面競爭。
「跨國車企初入中國時,曾是『老師』,向當時尚處起步階段的中國競爭對手傳授技術知識與供應鏈經驗;如今『學生』已成『老師』,正教導這些傳統車企適應現代化競爭。」格萊梅爾總結道,儘管在華競爭對國際車企而言仍是一場硬仗,但明智的傳統車企會選擇繼續留在中國市場奮戰。
「畢竟,如果能在中國的『主場』擊敗中國車企,那麼西方車企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能與之競爭。」